ps:第三更,明天的更新在下午……
“太子,就是这,这便是鸿口!”
夫差让人停车孰视,却见此地平平无奇,不过是一条名为鸿水的小河横贯平原而已。
但对于吴国,对于夫差来说,这里意义非同一般。
二十年前,宋国华向之乱,诸侯纷纷介入,吴国也不例外,他们帮助的正是华、向叛军。十月,华登率领吴军救援华氏,当时齐国的将领乌枝鸣也在宋国戍守,乌枝鸣采纳厨邑大夫濮的建议,乘吴军远道而来疲劳之时发动进攻。十月十七日,齐军、宋军在鸿口击败吴军,俘虏吴国的主将和副将,分别是公子苦雂、偃州员。
吴国在寿梦时代后第一次北进中原的尝试就此戛然而止,当时的他们尚不是齐国人的对手。
夫差每每想到当年的败仗,都觉得这是吴国的奇耻大辱啊!
“可这次不一样了!”夫差信心满满,他们父子已经取代了吴王僚一系,统治了这个被弃在海滨的宗姬国度,他们有了伍员,有了孙武,有了数万甲士,足以征服广阔的领土!
夫差所欲必得,只要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到,他对扶持向氏,控制宋国志在必得。
当然,其他方面也不能拉下。
宋国东西不过七百里,南北不过四百里,仅相当于吴国的淮北之地大,人口却和吴国等同。所以夫差从彭城、萧邑一路过来,路上所见与在地广人稀的吴国所见截然迥异。
虽然宋国大乱,但战事主要集中在商丘西面和北面,鸿口一带还算安生,道路两边的田中麦苗青青,已有半尺来高,长势喜人,田中不时见有农人劳作。
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有跨剑结伴而行的青壮士人,有带着孙儿的老者,亦有提着陶制水瓮的妇人。这些都是本地的土著,又有许多尘土菜色、扶老携幼之人,应是从其他城邑逃来的流民。看到军队通行,田间的农人起身观望。路上的行人、流民纷纷躲避。
夫差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喜的不是麦苗,而是口数。
“宋国真是人烟稠密,积蓄丰厚啊。随便一个小乡,就能赶上吴国一个邑的富裕!”
面对如此膏腴的景象,不做些事情,就不是被史家形容为“返禽兽行”的吴人了。
夫差想起孙子教给他的兵法妙术: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对于上一次伐楚为何会失败,吴国内部也有过总结。孙子认为是未能得到楚国民心,夫差却不这么看。
他认为:吴国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吴人贫穷,甚至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于是他的叔叔夫概才能利用国人不满自立为王。那场战争的结果是,在战场上,吴师军力耗尽。国内则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这之后几年,吴国一直在恢复元气,如今还没达到战前的水平。
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一路过来,夫差都严格按照这点来做,他就地解决补给,还从向氏那里索要了大量出兵相助的军费。
这还不够,夫差这位贪婪的客人吃得满嘴是油,眼看宴飨就要结束了,手里不顺点东西走,就对不住大老远来做的这趟客。
他已经决定了,此番归吴,身后除了毫发未伤的两千吴甲外,至少还要带上两万强征来的宋人,好填补人口空虚的淮南,两万人够开垦一大片土地了。放到海滨之地也不错,今年煮盐卖给曹国、西鲁,可是一份不小的收入……
“太子,就是这,这便是鸿口!”
夫差让人停车孰视,却见此地平平无奇,不过是一条名为鸿水的小河横贯平原而已。
但对于吴国,对于夫差来说,这里意义非同一般。
二十年前,宋国华向之乱,诸侯纷纷介入,吴国也不例外,他们帮助的正是华、向叛军。十月,华登率领吴军救援华氏,当时齐国的将领乌枝鸣也在宋国戍守,乌枝鸣采纳厨邑大夫濮的建议,乘吴军远道而来疲劳之时发动进攻。十月十七日,齐军、宋军在鸿口击败吴军,俘虏吴国的主将和副将,分别是公子苦雂、偃州员。
吴国在寿梦时代后第一次北进中原的尝试就此戛然而止,当时的他们尚不是齐国人的对手。
夫差每每想到当年的败仗,都觉得这是吴国的奇耻大辱啊!
“可这次不一样了!”夫差信心满满,他们父子已经取代了吴王僚一系,统治了这个被弃在海滨的宗姬国度,他们有了伍员,有了孙武,有了数万甲士,足以征服广阔的领土!
夫差所欲必得,只要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到,他对扶持向氏,控制宋国志在必得。
当然,其他方面也不能拉下。
宋国东西不过七百里,南北不过四百里,仅相当于吴国的淮北之地大,人口却和吴国等同。所以夫差从彭城、萧邑一路过来,路上所见与在地广人稀的吴国所见截然迥异。
虽然宋国大乱,但战事主要集中在商丘西面和北面,鸿口一带还算安生,道路两边的田中麦苗青青,已有半尺来高,长势喜人,田中不时见有农人劳作。
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有跨剑结伴而行的青壮士人,有带着孙儿的老者,亦有提着陶制水瓮的妇人。这些都是本地的土著,又有许多尘土菜色、扶老携幼之人,应是从其他城邑逃来的流民。看到军队通行,田间的农人起身观望。路上的行人、流民纷纷躲避。
夫差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喜的不是麦苗,而是口数。
“宋国真是人烟稠密,积蓄丰厚啊。随便一个小乡,就能赶上吴国一个邑的富裕!”
面对如此膏腴的景象,不做些事情,就不是被史家形容为“返禽兽行”的吴人了。
夫差想起孙子教给他的兵法妙术: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对于上一次伐楚为何会失败,吴国内部也有过总结。孙子认为是未能得到楚国民心,夫差却不这么看。
他认为:吴国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吴人贫穷,甚至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于是他的叔叔夫概才能利用国人不满自立为王。那场战争的结果是,在战场上,吴师军力耗尽。国内则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这之后几年,吴国一直在恢复元气,如今还没达到战前的水平。
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一路过来,夫差都严格按照这点来做,他就地解决补给,还从向氏那里索要了大量出兵相助的军费。
这还不够,夫差这位贪婪的客人吃得满嘴是油,眼看宴飨就要结束了,手里不顺点东西走,就对不住大老远来做的这趟客。
他已经决定了,此番归吴,身后除了毫发未伤的两千吴甲外,至少还要带上两万强征来的宋人,好填补人口空虚的淮南,两万人够开垦一大片土地了。放到海滨之地也不错,今年煮盐卖给曹国、西鲁,可是一份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