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任职都是有试用期的,没有本事在工作期间通不过考核也是不能留下的。

    这样的培训必然是有限制,首先人数上就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李德也不想在矮子里面拔个高的的所以只能进行科考宣传。

    想要参加幽州科考的前提是以杂学为主,诗歌字画这些考试也是有的,只不过这些人考试通过后将成为各个艺术类学堂的教书先生。

    等他们通过考试之后将会被分配到各个学院去进行学习,比如现在拟定的几个学院就包括,管理学院,商业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等。

    不同能力的读书人将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考核后被分配到各个学院去进行学习,之后会按照成绩与个人意愿来分配到各个部门去进行试用。

    能留下的就算是暂时踏入了试图,如果无法胜任的将会被安排到需要他们的地方,或是进行教学,或是被分配做一些工作。

    总是等于是只要是读书人进行幽州科考就等于是被分配好了工作,具体做什么完全凭实力。

    再不济也能到学堂去教成年人学习汉字,总是会有一份收入的。

    读书人对于科考是很积极的,穷奇一生都想要考虑官场,哪怕很可能因为皇帝或者朝堂的局势而身陷囹圄或者因为得罪人办错事而身首异处。

    无法理解他们的执着但是很欣赏他们的勇气。

    能够为一件事情而执着下去,可能这就是这个时代对读书人特有的坚持。

    但是此时的科考与能力真的大相径庭,可能诗歌能够成就文人雅士,写文章能够成就隋国名流,考入殿堂则能够鱼跃龙门。

    等进入官场他们要面对的是人情世故,官场氛围都是很不容易的。

    幽州科考的消息早就随着商队传遍了隋国主要的州府,这种传播的影响力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大了。

    天下州府的人都知道幽州会给读书人一个出路。

    莘莘学子们在有的是观望,有的是不屑一顾,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商队传来的消息中就有提到幽州考试内容都是以杂学为主。

    诗词歌赋等也有考试但是即便成功等于是找到了一个就业岗位,依然不算是仕途。

    于是很多读书人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反倒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不说别的,在幽州做一个教书先生的酬金是非常可观的。

    足够能让一家三口过上富足的生活。

    知识育人在这方面李德可没有小气,就连教成年人学习的先生们月例钱都是很多的,不比有田产的人差。

    很多人可能只听说过幽州兵马能征善战,但是很多细节他们都不清楚,商队路过的地方都会宣传幽州的事情,比如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好,商人的利润是怎样的高,更有大量的田产等着外来人口去耕种。

    商人们有的是先锋兵自己派出去进行贸易往来的,大部分都是到幽州发展的商人们,他们的宣传都是发自内心的。

    幽蓟十六州的人口越多他们的生意就越好做赚的钱也会更多,所以他们也不怕浪费口舌,毕竟幽州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拿出来当做谈资的。

    说出去倍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