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逝去的胡国公武士镬之二女被一等三原侯苏宁纳为妾侍,这个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大唐长安城各大片区的头版头条,吸引了几乎所有爱好八卦的大唐民众的眼球,话题热度急剧升温,不是什么简简单单的话题就可以取而代之的,这一次,苏宁估计不用被担心抢头条了。
不过,似乎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不得不说,虽然苏宁很有势力,很有权力,也很有潜力,乃至于到现在为止苏宁隐隐约约有成为朝堂上一号话语人员的趋势,但是国公之嫡女被他纳为妾侍,这也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武士镬的确没什么权力和太高的地位,但人家好歹是一等公爵,不看僧面看佛面,你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太好啊?
是不是有些仗势欺人,看到人家孤儿寡母的就想欺负人家?甚至于长安城已经有了一种流言,那就是苏宁在参加胡国公的葬礼的时候看上了貌美如花的武士镬二女武照,所以起了色心,看着他们孤儿寡母没有依靠,就仗势欺凌他们,强纳武照为妾侍,便有了如今的一幕。
不过这种说法在长安城没什么市场,主要就是苏侯爷一贯以来都是正义高尚的代表,谁也没看到过苏侯爷做过什么亏心事,从他家里面出来的仆人都是一个劲儿的说着苏侯爷的好话,大家心里也明白,寒门出身的苏侯爷是真的为民请命的好官,怎么会做这种仗势欺人的事情呢?
但是俗话说三人成虎,随着越来越多的流言的出现,百姓们已经不是主流了,主流变成了政法大学的学子和那些来长安城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他们能掌握了话语权。分为两派,互相争论不休,一派势力比较小,认为苏宁这样做实在是有伤风化,仗势欺人,实在是愧对于皇帝对他的信任。愧对于传国侯爵的爵位赏赐。
另一派势力大,认为谣言止于智者,所谓三人成虎,民智未开,极易被他人言论所左右,我等读书人就有着引导舆论的责任,对于这种中伤诋毁他人的说法,我等更应该站在道理这一边,我们都知道苏侯爷的为人。乃至于政法大学的成立都和苏侯爷脱不开关系,苏侯爷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却还如此诋毁他,难道不是忘恩负义吗?
两派争论不休,直到皇宫里面发布了告示,宣布苏宁纳武士镬之女武照为妾侍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和认同,这是武士镬的临终遗言,苏宁信守了和武士镬的承诺。这是值得赞许的事情,至于武照乃是心甘情愿为苏宁之妾侍。并无不妥之处,不过考虑到武照的身份,皇后额外开恩,赐予武照诰命身份,允许武照进入苏氏家谱,不作为寻常的妾侍。
争论被平息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苏侯爷的高义所感动,之前的谣言也失去了市场,而整场争论过程中,三原侯府一言不发。并没有任何相关的布告,府中下人出门采购的时候也是守口如瓶,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大家不知道三原侯府对于此事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当然是差点儿后院失火了!
苏宁求爷爷告奶奶,安慰这个安慰那个,抱着这个安慰劝慰那个不要哭,哪里有功夫管外面的谣言?一直到倒霉的李二陛下下达布告,倒霉的长孙皇后恩赐武照诰命身份,这才让李芮涵稍微安宁了一些,不再折腾了,但还是看到苏宁就翻白眼,然后拉着武照“谈心”,“一叙姐妹亲情”,从纳妾之礼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一直到如今,大半个月了,苏宁连武照的手指头都没有碰到。
李芮涵好歹还有着正妻的身份,对于武照母女四人的凄苦身世也稍微有些同情之心,侠义之心稍微让她有了些容纳武照的意思,不好意思以正妻的身份欺压妾侍,再者说了武照是国公之嫡女,身份上不太一样,皇后还特赐武照进入苏氏家谱的资格,这就和正妻是一样的权利了,这样的妾侍还的确是很少见。
灵儿和兰儿还有月华三个小妮子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也没那么好脾气了,说什么有了我们三个还不够,还要到外面沾花惹草,夫君简直是不可理喻,是不是多余的精力无处发泄,是不是觉得我们没有魅力了,才把武照那个狐媚子给纳入家中,居然还可以入家谱,简直,简直就……
这三位小姑奶奶一路哭二闹三上吊,才是最让苏宁头疼的,苏宁没工夫去碰武照,大半个月都给这三个小妮子给缠住了,都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这几个小妮子的年岁渐大,的确是如狼似虎,苏宁没有金枪不倒的特殊技,同时对付三个,实在是有些困难,但是不把这三个放倒,他就离不开房门,所以为了更早的和武照谈谈心,他决定奋起拼搏。
这就是苏宁乃至于三原侯府没有理睬这些谣言的根本原因。
不过苏宁不理睬,三原侯府不理睬,不代表别人就不会理睬,接下来的几天里面,血滴子秘密出动,抓捕了不少人,紧接着,七八个官员被李二陛下在朝堂上训斥、贬官、罢免、流放,一扫之前宽和的理政态度,突然间变得有些听不进别人的话,对于一些事情不和大臣们商议就独自做了决定,让满朝堂的大臣大惑不解,又惊又怒。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暂时的,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终于,在忍耐了五天之后,以魏征为首的门下省属官集体上奏李二陛下,怒斥李二陛下不尊重大唐的行政规则,践踏律法,践踏自己定下的规矩,这是自食其言,乃是昏暴之君的做法,这样下去李二陛下会步上隋炀帝杨广的后尘,成为一个被千人唾骂被后人不齿的皇帝!
李二陛下勃然大怒,在朝堂上把魏征的奏折撕烂,怒吼连连。将魏征贬为杭州刺史,门下省一众属官贬的贬,撤的撤,关的关,然后换上了另外一批人,门下省其余属官一怒集体辞职。李二陛下大笔一挥,全部答应,升任为民部尚书的王元上书劝诫李二陛下不要这样,这样会使得朝堂不安,言辞稍微激烈了一些,就被李二陛下贬为同州刺史。
军部尚书长孙无忌上书劝诫,李二陛下一怒降其爵位,连降三级留任以观后效,纵横部尚书杜如晦上书劝诫。李二陛下在朝堂上斥责杜如晦年迈看不清世事,杜如晦一怒辞职,李二陛下也答应了,满朝堂风雨不息,大臣们的抗争集体失效,李二陛下自从当了皇帝以来就没做过这样的事情,一下子惹得群臣震恐不安。
太子李承乾实在看不去,站出来为大臣们说话。李二陛下一怒让李承乾回东宫面壁思过,没有皇命不允许离开东宫半步。又有几个直性子的大臣站出来对李二陛下一顿口诛笔伐,李二陛下大手一挥全部拖出去废为庶人,一个性子刚烈的大臣当场一头撞在大殿的铜柱上,血洒当场,李二陛下不为之动容。
大臣们的抗争终于失败了,剩下实在看不下去的大臣都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上朝。不理不睬大唐发生的一切,那一批曲意奉承的官员则被火速提拔,成为了大唐的主要官员,军方将领不过问政事,集体噤声。李二陛下终于执掌了全部的权力,成为说一不二的帝王。
突然的暴风雨让所有人都被淋的湿透透的,长安城一片哭嚎之声,这哭嚎之声终于让躲在家里面休养的苏宁给听到了,好多日不出家门,苏宁觉得自己仿佛与世隔绝了,看着一大批官员带着哭哭啼啼的家属离开长安城,还有一批官员家属哭着跪在自己的府门前请求自己出手相助,苏宁差点儿没反应过来。
询问了一番,苏宁终于反应过来了,原来李二陛下的更年期综合症彻底爆发,公公口服液却还没有研制成功,所以没有人可以压制暴躁的李二陛下全面反攻,把之前放出去的权力全部收回,把那些誓死守卫自己的职责和权力的官员全部贬斥,流放,罢黜,关押……
魏征被贬为杭州刺史,杜如晦劝诫无效反而被李二陛下侮辱老迈无用而辞职,长孙无忌被降爵、连降三级官位以观后效,民部尚书王元被贬为同州刺史,门下省职官被整个换了一茬儿,一群魏征带出来的硬骨头全部都被贬斥或者自动辞官。
不过,似乎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不得不说,虽然苏宁很有势力,很有权力,也很有潜力,乃至于到现在为止苏宁隐隐约约有成为朝堂上一号话语人员的趋势,但是国公之嫡女被他纳为妾侍,这也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武士镬的确没什么权力和太高的地位,但人家好歹是一等公爵,不看僧面看佛面,你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太好啊?
是不是有些仗势欺人,看到人家孤儿寡母的就想欺负人家?甚至于长安城已经有了一种流言,那就是苏宁在参加胡国公的葬礼的时候看上了貌美如花的武士镬二女武照,所以起了色心,看着他们孤儿寡母没有依靠,就仗势欺凌他们,强纳武照为妾侍,便有了如今的一幕。
不过这种说法在长安城没什么市场,主要就是苏侯爷一贯以来都是正义高尚的代表,谁也没看到过苏侯爷做过什么亏心事,从他家里面出来的仆人都是一个劲儿的说着苏侯爷的好话,大家心里也明白,寒门出身的苏侯爷是真的为民请命的好官,怎么会做这种仗势欺人的事情呢?
但是俗话说三人成虎,随着越来越多的流言的出现,百姓们已经不是主流了,主流变成了政法大学的学子和那些来长安城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他们能掌握了话语权。分为两派,互相争论不休,一派势力比较小,认为苏宁这样做实在是有伤风化,仗势欺人,实在是愧对于皇帝对他的信任。愧对于传国侯爵的爵位赏赐。
另一派势力大,认为谣言止于智者,所谓三人成虎,民智未开,极易被他人言论所左右,我等读书人就有着引导舆论的责任,对于这种中伤诋毁他人的说法,我等更应该站在道理这一边,我们都知道苏侯爷的为人。乃至于政法大学的成立都和苏侯爷脱不开关系,苏侯爷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却还如此诋毁他,难道不是忘恩负义吗?
两派争论不休,直到皇宫里面发布了告示,宣布苏宁纳武士镬之女武照为妾侍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和认同,这是武士镬的临终遗言,苏宁信守了和武士镬的承诺。这是值得赞许的事情,至于武照乃是心甘情愿为苏宁之妾侍。并无不妥之处,不过考虑到武照的身份,皇后额外开恩,赐予武照诰命身份,允许武照进入苏氏家谱,不作为寻常的妾侍。
争论被平息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苏侯爷的高义所感动,之前的谣言也失去了市场,而整场争论过程中,三原侯府一言不发。并没有任何相关的布告,府中下人出门采购的时候也是守口如瓶,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大家不知道三原侯府对于此事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当然是差点儿后院失火了!
苏宁求爷爷告奶奶,安慰这个安慰那个,抱着这个安慰劝慰那个不要哭,哪里有功夫管外面的谣言?一直到倒霉的李二陛下下达布告,倒霉的长孙皇后恩赐武照诰命身份,这才让李芮涵稍微安宁了一些,不再折腾了,但还是看到苏宁就翻白眼,然后拉着武照“谈心”,“一叙姐妹亲情”,从纳妾之礼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一直到如今,大半个月了,苏宁连武照的手指头都没有碰到。
李芮涵好歹还有着正妻的身份,对于武照母女四人的凄苦身世也稍微有些同情之心,侠义之心稍微让她有了些容纳武照的意思,不好意思以正妻的身份欺压妾侍,再者说了武照是国公之嫡女,身份上不太一样,皇后还特赐武照进入苏氏家谱的资格,这就和正妻是一样的权利了,这样的妾侍还的确是很少见。
灵儿和兰儿还有月华三个小妮子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也没那么好脾气了,说什么有了我们三个还不够,还要到外面沾花惹草,夫君简直是不可理喻,是不是多余的精力无处发泄,是不是觉得我们没有魅力了,才把武照那个狐媚子给纳入家中,居然还可以入家谱,简直,简直就……
这三位小姑奶奶一路哭二闹三上吊,才是最让苏宁头疼的,苏宁没工夫去碰武照,大半个月都给这三个小妮子给缠住了,都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这几个小妮子的年岁渐大,的确是如狼似虎,苏宁没有金枪不倒的特殊技,同时对付三个,实在是有些困难,但是不把这三个放倒,他就离不开房门,所以为了更早的和武照谈谈心,他决定奋起拼搏。
这就是苏宁乃至于三原侯府没有理睬这些谣言的根本原因。
不过苏宁不理睬,三原侯府不理睬,不代表别人就不会理睬,接下来的几天里面,血滴子秘密出动,抓捕了不少人,紧接着,七八个官员被李二陛下在朝堂上训斥、贬官、罢免、流放,一扫之前宽和的理政态度,突然间变得有些听不进别人的话,对于一些事情不和大臣们商议就独自做了决定,让满朝堂的大臣大惑不解,又惊又怒。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暂时的,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终于,在忍耐了五天之后,以魏征为首的门下省属官集体上奏李二陛下,怒斥李二陛下不尊重大唐的行政规则,践踏律法,践踏自己定下的规矩,这是自食其言,乃是昏暴之君的做法,这样下去李二陛下会步上隋炀帝杨广的后尘,成为一个被千人唾骂被后人不齿的皇帝!
李二陛下勃然大怒,在朝堂上把魏征的奏折撕烂,怒吼连连。将魏征贬为杭州刺史,门下省一众属官贬的贬,撤的撤,关的关,然后换上了另外一批人,门下省其余属官一怒集体辞职。李二陛下大笔一挥,全部答应,升任为民部尚书的王元上书劝诫李二陛下不要这样,这样会使得朝堂不安,言辞稍微激烈了一些,就被李二陛下贬为同州刺史。
军部尚书长孙无忌上书劝诫,李二陛下一怒降其爵位,连降三级留任以观后效,纵横部尚书杜如晦上书劝诫。李二陛下在朝堂上斥责杜如晦年迈看不清世事,杜如晦一怒辞职,李二陛下也答应了,满朝堂风雨不息,大臣们的抗争集体失效,李二陛下自从当了皇帝以来就没做过这样的事情,一下子惹得群臣震恐不安。
太子李承乾实在看不去,站出来为大臣们说话。李二陛下一怒让李承乾回东宫面壁思过,没有皇命不允许离开东宫半步。又有几个直性子的大臣站出来对李二陛下一顿口诛笔伐,李二陛下大手一挥全部拖出去废为庶人,一个性子刚烈的大臣当场一头撞在大殿的铜柱上,血洒当场,李二陛下不为之动容。
大臣们的抗争终于失败了,剩下实在看不下去的大臣都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上朝。不理不睬大唐发生的一切,那一批曲意奉承的官员则被火速提拔,成为了大唐的主要官员,军方将领不过问政事,集体噤声。李二陛下终于执掌了全部的权力,成为说一不二的帝王。
突然的暴风雨让所有人都被淋的湿透透的,长安城一片哭嚎之声,这哭嚎之声终于让躲在家里面休养的苏宁给听到了,好多日不出家门,苏宁觉得自己仿佛与世隔绝了,看着一大批官员带着哭哭啼啼的家属离开长安城,还有一批官员家属哭着跪在自己的府门前请求自己出手相助,苏宁差点儿没反应过来。
询问了一番,苏宁终于反应过来了,原来李二陛下的更年期综合症彻底爆发,公公口服液却还没有研制成功,所以没有人可以压制暴躁的李二陛下全面反攻,把之前放出去的权力全部收回,把那些誓死守卫自己的职责和权力的官员全部贬斥,流放,罢黜,关押……
魏征被贬为杭州刺史,杜如晦劝诫无效反而被李二陛下侮辱老迈无用而辞职,长孙无忌被降爵、连降三级官位以观后效,民部尚书王元被贬为同州刺史,门下省职官被整个换了一茬儿,一群魏征带出来的硬骨头全部都被贬斥或者自动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