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空袭后,学校的迁移计划终于抬上日程,可代价却是三十多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听说附近一片街区的伤亡惨重,第二日的报纸给出的数据是——这片城区死亡人数高达千人。

    空袭之后是港口的封锁,现在除了租界还有个港口能出洋人的船,其他所有港口都已被封锁。

    学校有了上面的支持,搬迁的计划终于有了足够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可准备撤离的人们却满腔意怒火,于是,又有不少学生跑去参军了。

    钟逾接手的房子在租界,没有被炸的风险,被她成功以低价出手了,过后,她转头用房子钱在郊外买了块更廉价的土地,之所以廉价,也是因为战争。

    土地被她送给了学校,让他们将那些死于空袭的学生安葬。

    葬礼那天,许多师生都来为他们哀悼。

    尽管大家都为这些年轻的生命悲伤,但谁都没有时间沉浸于悲伤,因为悲伤不能让人活下去。

    每天的报纸仍在报道着军队的节节败退,他们不甘心地默默准备着,准备接受将要到来、尚未到来的战败。

    终于,时间来到十月的中旬,学校的新校址确立在大后方西南,一大片的师生踏上了迁徙的长征。

    迁移的队伍不仅有国立沪城大学,还有沪城的另一所女校,加上钟逾手下工厂的工人家眷都在其中,组成了一支几千人的长队。

    此去西南,路程两千多里。

    队伍中好些人这辈子都没离开过家乡,更何况徒步逃难?

    钟逾给自己的工厂工人定下规矩,对于遇到困难的同胞,要及时伸出援手,尽量保证更多的人走到西南。

    是的,只是尽力去保证更多的人能活,但她一早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终点。

    大部队结伴而行的头几天,还能一边走路一边聊天,第三天开始,队伍就变得沉默下来,不为别的,只为保存体力。

    他们一天之中只要天还是亮的,就在路上,天黑了就在找个地方歇息。

    在第十天,队伍在一个稍微大些的镇子附近驻扎,钟逾趁机进城买了份报纸。

    她在报纸上看见了一个通知——官方决定炸掉鲁惠渠。

    当时正是早晨,晨光映在钟逾没有丝毫表情的脸上,她看着这一页许久不曾翻面。

    同行而来的还有老教授覃育良。

    覃育良拍拍钟逾的肩膀,想说点什么安慰她,可无论想到什么,话一到嘴边就说不出去了。

    最近政府决定炸掉的东西可不少,前阵子沪江上修好了一座大桥,才通车几个月倭人就来了,政府也决定把桥给炸了。

    无论是桥还是鲁惠渠,都是这些工程师数年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