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曾记载子产的话说,“人生始化说魄,既生魄,阳说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故鬼也有恶鬼和善鬼之分,并且已有驱鬼禳灾的祭仪。道教继承了古代关于鬼的观念和崇拜仪式,以道贯串其中,形成了“鬼道”,包括人死后归宿的设想、鬼的形成和分类,鬼和人的关系等内容。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
《通玄真经》卷《自然》篇,大唐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也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说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用外力自然而然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早期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
《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道教一些类书引用一些道教的经典,将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联系。《妙真经》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强为之,就不能得道。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至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
”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后世的内丹家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道家主张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
对此,《称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乾卦上九爻的爻辞是“亢龙,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龙就是飞
得过高的龙。有悔,意味着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好。
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忧郁悔闷了。
人做事,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考虑最终的结局与后果,以及种种可能与变化,所导致的失败与悲剧或是惨祸。“亢龙,有悔”启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知进知退,既要前进,又要为自己找好退路,否则就会有凶险。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认为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韩信最终惨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高震主、不知进退。
所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倨傲者势必招祸。
这是坤卦的第二爻的爻辞。厚德载物,首先要我们拥有直、方、大这三种德行。
直。《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人性出于自然,本皆相近朴实,受后天种种习气熏染才偏离。人的先天本性真实自然,没有雕饰。
《易经》坤卦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直是就内在而言的,方是就外在而言的。
大。《孟子》中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一个人如果能正直仁信,原则处世,宏大包容,依此处世,君子顺其自然本性,无往而不利。
大有卦的上九爻辞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孔子在解读《易经》的时候说:“佑着,助也。天之所助着,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
《通玄真经》卷《自然》篇,大唐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也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说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用外力自然而然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早期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
《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道教一些类书引用一些道教的经典,将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联系。《妙真经》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强为之,就不能得道。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至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
”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后世的内丹家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道家主张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
对此,《称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乾卦上九爻的爻辞是“亢龙,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龙就是飞
得过高的龙。有悔,意味着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好。
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忧郁悔闷了。
人做事,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考虑最终的结局与后果,以及种种可能与变化,所导致的失败与悲剧或是惨祸。“亢龙,有悔”启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知进知退,既要前进,又要为自己找好退路,否则就会有凶险。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认为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韩信最终惨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高震主、不知进退。
所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倨傲者势必招祸。
这是坤卦的第二爻的爻辞。厚德载物,首先要我们拥有直、方、大这三种德行。
直。《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人性出于自然,本皆相近朴实,受后天种种习气熏染才偏离。人的先天本性真实自然,没有雕饰。
《易经》坤卦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直是就内在而言的,方是就外在而言的。
大。《孟子》中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一个人如果能正直仁信,原则处世,宏大包容,依此处世,君子顺其自然本性,无往而不利。
大有卦的上九爻辞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孔子在解读《易经》的时候说:“佑着,助也。天之所助着,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