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怕她受欺负。
沈西泠是很明白他的,大约因为她喜欢他的日子很久了,是以对他的一言一行都更熟悉,他说的每一句话她都能理解意思。她于是又有种被他偏爱了的感觉,一时心中泛起了丝丝的甜,轻轻应了一声,又带了点娇气对他说:“那公子也一样,有事也来找我,别欺负自己。”
这话是半真半假的。
她当然自知管不了他的那些事情、说这话无非是逗个趣儿,可后半句是真的:她希望他也能过得轻松一些。
齐婴瞧了她一眼,见小姑娘又用她小时候就有的那种隐隐心疼的眼神瞧着他,心里便又柔软起来。
她小时候便罢了,如今长大了、还出落得如此美丽,再露出这样的神情便很难不让看的人心生涟漪。
即便是冷硬心肠的小齐大人也不能例外。
他甚至是颇有点狼狈地别开了眼没再继续看她,但面上的工夫却做得很足,看起来是一副古井无波的平静神情,还淡淡答了一句:“那是自然。”
齐婴虽对沈西泠这么说了,可实则那段日子他过得并不轻松。
一来是枢密院内的事儿。
今年南北之间虽无战事,但大梁内部却先后有几场动乱起义,这也归在枢密院的职责之内,是要过齐婴的手的。
这些起义细查下去总还是能找到魏国人浑水摸鱼的痕迹,但内乱之祸起于民生,倒并非都是他人煽风点火的罪过。
江左虽自古富庶,但财富多集于世家豪门之手,百姓贫弱并不丰足,尤其这些年因处战时赋税尤重,征丁徭役亦不鲜见,更使一些郡县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象,纵然乱世百姓一贯善于隐忍,也难免在濒死之时揭竿而起,内乱便由此生。
所幸这些起义尚不成气候,很快便消停了下去,但这些乱象却在齐婴心中留下了隐忧。
枢密院可以管平叛缉拿之事,但这治国□□的民生大略则不归齐婴管,真要算起来,这是他大哥齐云要操心的事儿。齐大公子近来也不得闲,在尚书台之内筹备变法之策,也是终日早出晚归,兄弟二人一个赛一个的忙碌。
但更忙碌的显然还是齐婴,因为他身上另还担着一个春闱的差事。
科举取仕,看似不过区区考试那三天的事儿,实则不然,真要算起来,这可是把耗时费力的活计。且不说十二年寒窗苦读要耗去多少青葱岁月,单是考前的这个温卷,便要榨干了举子们的心神。
温卷之风前代已有,如今在江左萧梁尤其盛行。
所谓温卷,便是举子在考试之前将名帖投呈当时名人显要后,再将其著作送上,以求推荐。这个“名人显要”的范围很广,譬如可以是勋爵贵族、可以是翰林大儒、可以是皇室宗亲,但凡是在这科考场上说得上话的人,都是可以呈送的对象。
只是这些名人再是显要,那也比不得主考官本人来得直接。若借温卷的工夫在座师面前提前露了脸、让他记住了有你这么一号人,那在这春闱考试之中便是占得了先机,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
于是齐婴近来便不得不接了许许多多的名帖、看过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又同许许多多的举子坐而论经,忙碌堪比南北战时。
忙碌倒在其次,更麻烦的是人事上的推挡。
这温卷说来也是有偏差的,能找上名人显要的大多都是士族出身的举子,寒门中人受制于钱帛,不到春闱开考不会提前到建康,自然也就没有温卷的机会;即便他们早早到了,那也不过是白费功夫,没有门路怎能结交显贵?也只有眼巴巴瞧着的份儿罢了。
而那些出身显贵的士族举子,有一多半儿无法直接在齐婴跟前说得上话,于是他们便要辗转托人求到座师跟前。有的去托齐婴当年的上官,有的去托齐家的叔伯长辈,有的去找其他与齐家交好的门庭,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令人眼花缭乱得紧。
沈西泠是很明白他的,大约因为她喜欢他的日子很久了,是以对他的一言一行都更熟悉,他说的每一句话她都能理解意思。她于是又有种被他偏爱了的感觉,一时心中泛起了丝丝的甜,轻轻应了一声,又带了点娇气对他说:“那公子也一样,有事也来找我,别欺负自己。”
这话是半真半假的。
她当然自知管不了他的那些事情、说这话无非是逗个趣儿,可后半句是真的:她希望他也能过得轻松一些。
齐婴瞧了她一眼,见小姑娘又用她小时候就有的那种隐隐心疼的眼神瞧着他,心里便又柔软起来。
她小时候便罢了,如今长大了、还出落得如此美丽,再露出这样的神情便很难不让看的人心生涟漪。
即便是冷硬心肠的小齐大人也不能例外。
他甚至是颇有点狼狈地别开了眼没再继续看她,但面上的工夫却做得很足,看起来是一副古井无波的平静神情,还淡淡答了一句:“那是自然。”
齐婴虽对沈西泠这么说了,可实则那段日子他过得并不轻松。
一来是枢密院内的事儿。
今年南北之间虽无战事,但大梁内部却先后有几场动乱起义,这也归在枢密院的职责之内,是要过齐婴的手的。
这些起义细查下去总还是能找到魏国人浑水摸鱼的痕迹,但内乱之祸起于民生,倒并非都是他人煽风点火的罪过。
江左虽自古富庶,但财富多集于世家豪门之手,百姓贫弱并不丰足,尤其这些年因处战时赋税尤重,征丁徭役亦不鲜见,更使一些郡县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象,纵然乱世百姓一贯善于隐忍,也难免在濒死之时揭竿而起,内乱便由此生。
所幸这些起义尚不成气候,很快便消停了下去,但这些乱象却在齐婴心中留下了隐忧。
枢密院可以管平叛缉拿之事,但这治国□□的民生大略则不归齐婴管,真要算起来,这是他大哥齐云要操心的事儿。齐大公子近来也不得闲,在尚书台之内筹备变法之策,也是终日早出晚归,兄弟二人一个赛一个的忙碌。
但更忙碌的显然还是齐婴,因为他身上另还担着一个春闱的差事。
科举取仕,看似不过区区考试那三天的事儿,实则不然,真要算起来,这可是把耗时费力的活计。且不说十二年寒窗苦读要耗去多少青葱岁月,单是考前的这个温卷,便要榨干了举子们的心神。
温卷之风前代已有,如今在江左萧梁尤其盛行。
所谓温卷,便是举子在考试之前将名帖投呈当时名人显要后,再将其著作送上,以求推荐。这个“名人显要”的范围很广,譬如可以是勋爵贵族、可以是翰林大儒、可以是皇室宗亲,但凡是在这科考场上说得上话的人,都是可以呈送的对象。
只是这些名人再是显要,那也比不得主考官本人来得直接。若借温卷的工夫在座师面前提前露了脸、让他记住了有你这么一号人,那在这春闱考试之中便是占得了先机,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
于是齐婴近来便不得不接了许许多多的名帖、看过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又同许许多多的举子坐而论经,忙碌堪比南北战时。
忙碌倒在其次,更麻烦的是人事上的推挡。
这温卷说来也是有偏差的,能找上名人显要的大多都是士族出身的举子,寒门中人受制于钱帛,不到春闱开考不会提前到建康,自然也就没有温卷的机会;即便他们早早到了,那也不过是白费功夫,没有门路怎能结交显贵?也只有眼巴巴瞧着的份儿罢了。
而那些出身显贵的士族举子,有一多半儿无法直接在齐婴跟前说得上话,于是他们便要辗转托人求到座师跟前。有的去托齐婴当年的上官,有的去托齐家的叔伯长辈,有的去找其他与齐家交好的门庭,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令人眼花缭乱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