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林正在计划着自己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就像直上松原想的一样,重创了日本第二军之后他并没有满足于现在这个战果,杨司令的眼睛又盯在了第三军乃木希典的身上。
通过和日本第二军的战斗杨小林已经看出来了,小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伤口还没有完全的愈合,虽然他们的部队火力变的比以前更强,可士兵素质比之当初却稍有逊色。
整个第二军也只有他们的主力师团第三师团难打一点,剩下的第六和第四师团,在阻击的阶段还看不出来,但是一旦被自己包围,其士兵的战斗能力和决死之心,根本无法和第三师团相比。打荣本义勇军牺牲了两万多人,抓住的俘虏加起来还没有一百个,但是在围歼第六第四两个师团的战斗中,三千多日军是放下武器主动投降的。
所以在制定对乃木希典的作战方针之中,他就要求首先击破第三军的主力师团,日军第一师团!乃木希典现在也是摆开了一副架势要迎战义勇军,这个家伙对义勇军也是有着一种很特殊的情结。
当初日俄大战之后日本军队马上对杨小林发起了攻击,乃木希典当时就是打先锋的。义勇军的两场阻击战至今让他印象深刻。那场战争最后以日军在大连的物资被义勇军摧毁而被迫停止,乃木希典的脚步根本没有能够跨入辽东地区,这是这几年他一直在纠结的。
所以尽管现在第二军已经没有了战斗能力,乃木希典依然毫不畏惧的继续想杨小林压了过来。他认为杨打鬼虽然打赢了第二军,可是义勇军也必然伤经动骨。自己还是有胜算的。
第三军杀到岫岩的时候杨小林已经把第六师团给干掉了,双方马上摆开阵势,准备打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乃木希典也把自己的阵型摆成了三路突进,战斗力最强悍的日军第一师团被他摆在中路,如同松村务本对第三师团的布置一样。但是这绝对不是乃木希典的愚蠢,而是他的一种挑衅!我就和松村摆一样的阵容,你杨打鬼不是有本事打赢松村么?你再来打我试一试。
杨小林已经在地图上第一师团的位置上点了好几下手指了,却最终无法敲定。今天乃木希典的第一师团又往前行进了二十公里。他们和第三军的其他部队之间拉开的距离已经超过了当时第三师团和左右两翼日军之间的差距。可当初荣本圣嘉走的是大路,而第一师团一路沿着山麓行军,如果我们想对他实施包围,他随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山头就地防守,而且乃木希典肯定随时都在准备,很不好打。
还有一点让杨司令无法下定决心的原因就是他的心里有点慌张。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慌张,就是总感觉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好像总有什么很关键的问题自己没有考虑到一样。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匹狼,本来静悄悄的行走在草原上,跟踪者自己的猎物。但是没来由的就忽然感觉到了紧张,好像周围有危险在向自己逼近。
这慌张来自哪里,他搞不清楚。只是在这一刻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欲望,想跑!放弃和日军第三军的作战计划。马上退回辽东,退回长白山!只有进入了自己经常活动的领地,他才能感觉到安全。
蔡锷拿着汤玉麟的电报走进来的时候,杨小林的手里夹着一根香烟,眼神深邃的盯着作战地图。正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找着,他想找到让自己不安的那种情绪到底来自哪里。却怎么也找不出一个头绪来。
“司令,辽平急电,俄国大批部队越过辽平往西开过去了。张副司令也发来电报,在锦州和奉天之间出现了小股的俄国部队活动的迹象。”
杨小林脸上没有任何反应,眉头依然是紧紧的锁在一起,拿过那电报看了一眼:“是去打北洋军的。”
蔡锷点点头:“我也是这么认为。袁世凯在北京说要出兵库伦,老毛子不可能没有动作。您看我们要不要通知一下袁世凯?让他在锦州一带准备一下?”
杨小林的嘴角泛出一丝冷笑,他对老袁是非常的了解,人越老就越怕事,越有钱就越怕死,偏偏老袁就是一个又老又有钱的人。中国人收复蒙古本来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可袁世凯非要搞的那么婉约,说什么去平定骚乱,还做着把战争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的美梦。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你挥动了拳头还想着留点力气,这个时候倒下的人是谁就已经注定了。老毛子可不喜欢婉约的方式,人家二十万人一下就扑过去了,杨小林可以断定北洋军必然要吃一个大亏。
但是没关系,有欧洲的那些绅士们在呢,那些家伙是不会让俄国人太过分的,一旦北洋军受到了威胁英国人肯定会出面调解的。袁世凯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只是蒙古事情指望他根本就不行,还得靠自己和自己手下这帮穷的只剩下的裤子的无产阶级。
太祖说过,最无产的,就是革命最坚决的。这话当真一点都没错!
至于通知一下老袁,杨小林也会去做的。不管怎么样袁世凯这一次没从背后给自己下刀子,做的还算仗义。
“发个电报给袁世凯,再发一份给锦州的曹锟,至于怎么处理就随便他们了。命令张作霖和汤玉麟,马上改变以前制定的作战部署,现在我们主动寻找机会,一旦俄国人有什么疏忽,老子要狠狠的打他们一下!”
蔡锷点头:“是。”
杨小林忽然想起了贝勒爷来,俄国人一旦进军锦州,必然有部队俄国士兵会进入蒙古。那个时候载涛可能就会面临危险:“松坡,载涛在蒙古这几天的时间部队就扩充到了一万多人。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你发个电报给他,让他一定要多加小心。蒙古只要有枪声就可以了,告诉他,一年,最迟一年半的时间,我在这里把日本人给收拾了之后马上就会和老毛子开战,到时候我们一起解决蒙古的问题。”
通过和日本第二军的战斗杨小林已经看出来了,小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伤口还没有完全的愈合,虽然他们的部队火力变的比以前更强,可士兵素质比之当初却稍有逊色。
整个第二军也只有他们的主力师团第三师团难打一点,剩下的第六和第四师团,在阻击的阶段还看不出来,但是一旦被自己包围,其士兵的战斗能力和决死之心,根本无法和第三师团相比。打荣本义勇军牺牲了两万多人,抓住的俘虏加起来还没有一百个,但是在围歼第六第四两个师团的战斗中,三千多日军是放下武器主动投降的。
所以在制定对乃木希典的作战方针之中,他就要求首先击破第三军的主力师团,日军第一师团!乃木希典现在也是摆开了一副架势要迎战义勇军,这个家伙对义勇军也是有着一种很特殊的情结。
当初日俄大战之后日本军队马上对杨小林发起了攻击,乃木希典当时就是打先锋的。义勇军的两场阻击战至今让他印象深刻。那场战争最后以日军在大连的物资被义勇军摧毁而被迫停止,乃木希典的脚步根本没有能够跨入辽东地区,这是这几年他一直在纠结的。
所以尽管现在第二军已经没有了战斗能力,乃木希典依然毫不畏惧的继续想杨小林压了过来。他认为杨打鬼虽然打赢了第二军,可是义勇军也必然伤经动骨。自己还是有胜算的。
第三军杀到岫岩的时候杨小林已经把第六师团给干掉了,双方马上摆开阵势,准备打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乃木希典也把自己的阵型摆成了三路突进,战斗力最强悍的日军第一师团被他摆在中路,如同松村务本对第三师团的布置一样。但是这绝对不是乃木希典的愚蠢,而是他的一种挑衅!我就和松村摆一样的阵容,你杨打鬼不是有本事打赢松村么?你再来打我试一试。
杨小林已经在地图上第一师团的位置上点了好几下手指了,却最终无法敲定。今天乃木希典的第一师团又往前行进了二十公里。他们和第三军的其他部队之间拉开的距离已经超过了当时第三师团和左右两翼日军之间的差距。可当初荣本圣嘉走的是大路,而第一师团一路沿着山麓行军,如果我们想对他实施包围,他随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山头就地防守,而且乃木希典肯定随时都在准备,很不好打。
还有一点让杨司令无法下定决心的原因就是他的心里有点慌张。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慌张,就是总感觉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好像总有什么很关键的问题自己没有考虑到一样。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匹狼,本来静悄悄的行走在草原上,跟踪者自己的猎物。但是没来由的就忽然感觉到了紧张,好像周围有危险在向自己逼近。
这慌张来自哪里,他搞不清楚。只是在这一刻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欲望,想跑!放弃和日军第三军的作战计划。马上退回辽东,退回长白山!只有进入了自己经常活动的领地,他才能感觉到安全。
蔡锷拿着汤玉麟的电报走进来的时候,杨小林的手里夹着一根香烟,眼神深邃的盯着作战地图。正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找着,他想找到让自己不安的那种情绪到底来自哪里。却怎么也找不出一个头绪来。
“司令,辽平急电,俄国大批部队越过辽平往西开过去了。张副司令也发来电报,在锦州和奉天之间出现了小股的俄国部队活动的迹象。”
杨小林脸上没有任何反应,眉头依然是紧紧的锁在一起,拿过那电报看了一眼:“是去打北洋军的。”
蔡锷点点头:“我也是这么认为。袁世凯在北京说要出兵库伦,老毛子不可能没有动作。您看我们要不要通知一下袁世凯?让他在锦州一带准备一下?”
杨小林的嘴角泛出一丝冷笑,他对老袁是非常的了解,人越老就越怕事,越有钱就越怕死,偏偏老袁就是一个又老又有钱的人。中国人收复蒙古本来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可袁世凯非要搞的那么婉约,说什么去平定骚乱,还做着把战争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的美梦。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你挥动了拳头还想着留点力气,这个时候倒下的人是谁就已经注定了。老毛子可不喜欢婉约的方式,人家二十万人一下就扑过去了,杨小林可以断定北洋军必然要吃一个大亏。
但是没关系,有欧洲的那些绅士们在呢,那些家伙是不会让俄国人太过分的,一旦北洋军受到了威胁英国人肯定会出面调解的。袁世凯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只是蒙古事情指望他根本就不行,还得靠自己和自己手下这帮穷的只剩下的裤子的无产阶级。
太祖说过,最无产的,就是革命最坚决的。这话当真一点都没错!
至于通知一下老袁,杨小林也会去做的。不管怎么样袁世凯这一次没从背后给自己下刀子,做的还算仗义。
“发个电报给袁世凯,再发一份给锦州的曹锟,至于怎么处理就随便他们了。命令张作霖和汤玉麟,马上改变以前制定的作战部署,现在我们主动寻找机会,一旦俄国人有什么疏忽,老子要狠狠的打他们一下!”
蔡锷点头:“是。”
杨小林忽然想起了贝勒爷来,俄国人一旦进军锦州,必然有部队俄国士兵会进入蒙古。那个时候载涛可能就会面临危险:“松坡,载涛在蒙古这几天的时间部队就扩充到了一万多人。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你发个电报给他,让他一定要多加小心。蒙古只要有枪声就可以了,告诉他,一年,最迟一年半的时间,我在这里把日本人给收拾了之后马上就会和老毛子开战,到时候我们一起解决蒙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