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一边走一边说道:“唉,一言难尽!上车再和你详细说,我告诉你,这次麻烦大了!”
汽车往密云开去,这一路上陈天华才告诉杨小林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密云的县长在当地干了四年了,从密云重建的时候他就接手,把一个废墟给建成了一座城市,而且虽然这里是北京的郊区,却真的让他建设的非常不错,和北京周边的几个县城相比,密云要比其他地方出色多。
今年春天轮到政府提拔有能力的官员,那个县长当然想再进一步,想到北京市来工作。他认为他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同时他在密云的政绩也是相当的显著,所以在上调的问题上,他认为十拿九稳。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在和另一个县长竞争副市长的时候失败了,一气之下他一封辞职报告,撂挑子准备走人。
辞职报告也马上批下来了,政府真的没有想到这也能闹出事儿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当密云的老百姓知道那个县长要辞官时候,今天早上忽然两万多百姓把县政府给堵了起来,不让那个县长走,也不让新的县长上任。
据说场面十分的混乱,很多外国的记者都被惊动了,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已经赶往密云,要知道这是新中国爆发的第一起针对政府的**!
杨小林坐在汽车里面听完之后骂了一声:“娘的!密云县城好像就三万多百姓吧?两万多人出来挽留他,这个县长叫什么?”
陈天华说道:“熊希龄。”
这个名字知道。但是他干过什么杨司令就忘记了,能在自己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人,都不是无能之辈,这一点他敢肯定。
“既然他有能力。政绩做的也不错,还有老百姓拥护他,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拔他?”
这个问题让陈天华有些气结,摸了一下鼻子说道:“这事难办就在这里!这家伙不是东北的人,也不是北洋和孙文的人,所以看到他的名字根本没人搭理他。”
他这么一说杨小林就明白了,眼睛瞪的大大的也说不出话来。
北京事件之后杨小林为了迅速的稳定局势,下面的那些地方势力他基本上没有去触动,不管是南方还是以前老袁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官员。
这也是他当初没有动孙文和袁世凯的原因。高层上面把北洋和新党一杀了之很简单。但是那会触动全国的许多地方。当年中国局势不允许动这个大手术。
后来的形势发展有点让人惊喜,不管是北洋还是新党,都没有闹事,地方上对中央的政策贯彻的也是坚决,慢慢的这种矛盾淡化了,甚至现在不易被人察觉。
可这并不代表就是没有。
那些地方确实服从中央,可在用人制度上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你想在仕途上面有所作为,你就必须加入某一派势力。比如你如果在广东当官。你就必须是新党的人。你在山西当官,就必须是北洋的人。在北方你想混出一个模样来,你得融入东北的体系。
熊希龄一不是新党,二不是北洋。他还不和东北的人团结起来,想在北京升官,那真的很难。
杨司令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有点的恼火。也就是说他们这一次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县长能不能得到提升的问题。而是目前中国的官场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的不完善他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就是在这几年之内稳定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不光周边要稳定。国内也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他一直没去触碰这个问题第一是他不敢在这个时候在体制上动手术,第二是他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一切以发展为重,能拖就拖着,能盖就盖着。
也许日后我们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算找不到,杨小林也想等中国达到世界一流国家的水平之后再来解决。
但是现在熊希龄这一下注定要一石激起千层浪,继续盖住可能是不行了。
汽车往密云开去,这一路上陈天华才告诉杨小林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密云的县长在当地干了四年了,从密云重建的时候他就接手,把一个废墟给建成了一座城市,而且虽然这里是北京的郊区,却真的让他建设的非常不错,和北京周边的几个县城相比,密云要比其他地方出色多。
今年春天轮到政府提拔有能力的官员,那个县长当然想再进一步,想到北京市来工作。他认为他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同时他在密云的政绩也是相当的显著,所以在上调的问题上,他认为十拿九稳。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在和另一个县长竞争副市长的时候失败了,一气之下他一封辞职报告,撂挑子准备走人。
辞职报告也马上批下来了,政府真的没有想到这也能闹出事儿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当密云的老百姓知道那个县长要辞官时候,今天早上忽然两万多百姓把县政府给堵了起来,不让那个县长走,也不让新的县长上任。
据说场面十分的混乱,很多外国的记者都被惊动了,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已经赶往密云,要知道这是新中国爆发的第一起针对政府的**!
杨小林坐在汽车里面听完之后骂了一声:“娘的!密云县城好像就三万多百姓吧?两万多人出来挽留他,这个县长叫什么?”
陈天华说道:“熊希龄。”
这个名字知道。但是他干过什么杨司令就忘记了,能在自己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人,都不是无能之辈,这一点他敢肯定。
“既然他有能力。政绩做的也不错,还有老百姓拥护他,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拔他?”
这个问题让陈天华有些气结,摸了一下鼻子说道:“这事难办就在这里!这家伙不是东北的人,也不是北洋和孙文的人,所以看到他的名字根本没人搭理他。”
他这么一说杨小林就明白了,眼睛瞪的大大的也说不出话来。
北京事件之后杨小林为了迅速的稳定局势,下面的那些地方势力他基本上没有去触动,不管是南方还是以前老袁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官员。
这也是他当初没有动孙文和袁世凯的原因。高层上面把北洋和新党一杀了之很简单。但是那会触动全国的许多地方。当年中国局势不允许动这个大手术。
后来的形势发展有点让人惊喜,不管是北洋还是新党,都没有闹事,地方上对中央的政策贯彻的也是坚决,慢慢的这种矛盾淡化了,甚至现在不易被人察觉。
可这并不代表就是没有。
那些地方确实服从中央,可在用人制度上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你想在仕途上面有所作为,你就必须加入某一派势力。比如你如果在广东当官。你就必须是新党的人。你在山西当官,就必须是北洋的人。在北方你想混出一个模样来,你得融入东北的体系。
熊希龄一不是新党,二不是北洋。他还不和东北的人团结起来,想在北京升官,那真的很难。
杨司令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有点的恼火。也就是说他们这一次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县长能不能得到提升的问题。而是目前中国的官场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的不完善他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就是在这几年之内稳定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不光周边要稳定。国内也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他一直没去触碰这个问题第一是他不敢在这个时候在体制上动手术,第二是他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一切以发展为重,能拖就拖着,能盖就盖着。
也许日后我们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算找不到,杨小林也想等中国达到世界一流国家的水平之后再来解决。
但是现在熊希龄这一下注定要一石激起千层浪,继续盖住可能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