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熬过了最难熬的几个小时之后,收到的是遍地开花的捷报。想一想过去的这几个小时,感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象后世有一次坐飞机赶上台风一样,飞机剧烈颠簸还不打紧,不时还会来一个急速下降,前一刻感觉飞机随时会散架,后一刻感觉飞机随时会坠毁,等到飞机终于平安降落,旁边有一个家伙还有心情幽默了一道,戏曰:今天这飞机坐的值!坐客机享受了一回坐战斗机的刺激。超值啊超值!

    回过头来看,不能不说,这一天的战局一日数度惊魂,端的是跌宕起伏,十分的刺激,因为胜利的缘故,事后回味起来,便显得格外的过瘾。想想若是败了,却不知道作何感想。不过崇祯在后世屡屡享受中国足球的败绩,最初对于失败的感受当然是痛苦不堪,但是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对于中国足球的败绩就越来越麻木,在心理上,崇祯对于失败的承受能力已经足够强,无论是正版的崇祯还是盗版的崇祯,对于败报都有着出色的承受能力,单纯以此而论,倒也算是具备军事指挥的一项长处。

    当然,崇祯马上就觉得作战的规模还是太小了,双方出战的都才不过几万人,后世的大导演对于这种规模的战争题材,甚至都没有多大兴趣拍一部大片。比起三大战役,比起二战苏德战场,这种作战规模的确有点拿不出手。

    崇祯这样想,臣子们可不这样想,杜濬这厮在得胜之后就开始yy了,什么这是一场自成祖以来最大的一场胜仗云云,什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此种种。杜濬这厮向来不怎么歌功颂德,经此大胜,也开始大吹法螺了,嘿嘿!

    金州城破之后,阿济格虽然拼死抵抗,但随着铁甲战车的冲入城中,一个个据点被次第拔掉,到了晚上,清军城所有的抵抗都停止了,与以往不同的是,清军并没有死拼到最后一个人,有五百多清军选择了投降。阿济格虽然誓死不降,直到战死,但是不少清兵已经无复昔日之悍勇,清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明军的攻击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破灭,使得清军那股宁死不降的气焰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这五百多清军便已经失了胆魄,被明军“降者不杀”一通喊,乖乖就放下武器投降了。崇祯此前命令不得杀俘,新军纪律严明,执行起来不打折扣,这五百多鞑子俘虏投降之后,被明军象观摩稀罕物一样地围观,毕竟几十年没有捉到过这么多鞑子兵了!

    扑灭了金州城的清军之后,更多的明军加入到了北线围攻八千多剩余鞑子的围攻战中,七倍数量的明军围攻八千多清军,战场上失去了任何悬念。到了第三天,六千多清军战死,两千一百多清军最终选择了投降。三个汉奸将军中,孔有德战死,耿仲明和尚可喜做了俘虏。

    捷报报到崇祯那里,崇祯自然是十分兴奋,转而考虑起如何处置俘虏,还有,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两个家伙罪恶累累,一定要杀,但是如何杀,是就地正法还是押回南京再杀,倒是要好好考虑一下。

    明军乘得胜之威,直扑辽阳。

    多尔衮和多铎率领四万残部逃到辽阳,多尔衮让多铎守辽阳,自己率军三万回撤沈阳,以加强沈阳防守。多尔衮此前亲临前线,右腿被流弹所伤,伤势本来不重,多尔衮也没把它当回事。不料回到沈阳,伤势引发了一场高烧,高烧久烧不退,支撑不了三天,多尔衮竟然一命呜呼。

    这一来,满清的大权就落到了济尔哈朗手上,不过满清这会儿已经是风雨飘摇,辽阳已经陷入了明军的包围,明军的先锋也已迫近沈阳,沈阳两城加上老弱残兵也不过五万之数,而围城的明军超过了十万。而就战力而言,明军由昔日的绵羊摇身一变,已经变成了一只雄狮,清军此时更像一只病虎,明显的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此前多尔衮还想死守沈阳,那时各执一词,满清的高层乱了分寸,各有各的主意。多尔衮主张死守,男女老幼齐上阵,沈阳也有十万人可资守城,只要众志成城,明军就算是大炮犀利,也未必就能攻下这座坚城。豪格则是力主北撤的,豪格本就与多尔衮不和,多尔衮一败再败,豪格也有了底气与之分庭抗礼。代善已经老了,斗志早已不及当年,自然是力主和议。济尔哈朗对于守城也觉得毫无把握,态度介于议和与北撤之间,模棱两可。岂知多尔衮莫名其妙就死了,毫不负责地撂了挑子。多尔衮一死,死守沈阳的声音就弱了许多。济尔哈朗与代善太后合计来合计去,无非是两个选择,其一就是突围之后一直往北跑,直到明军追不上为止,其二就是议和,既然此前的议和明朝提出了退到黑龙江以北的条件,也许和明朝一番讨价还价,条件未必就会那么苛刻。

    豪格随后就率领五千兵马护着福临和太后去了抚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继续北撤。

    剩下济尔哈朗和代善拿主意,两个人议来议去,最后认定先议和,议和不成再突围北撤不迟。

    明军的大队人马抵达沈阳城下的同时,佟养和又作为议和的使节来到了明军的大营,这一次倒是真心诚意的议和来了。

    崇祯此时已经移驾到了营口,以就近指挥。本来崇祯原计划在东线取得一场胜利之后就摆驾回朝,谁知计划不如变化,稀里哗啦就把清军打了个落花流水,现下里正是“宜将乘勇追穷寇”的当口,崇祯也不提回朝了,按照崇祯现下里的心气,不攻下沈阳,是断然不肯回南京了。

    当崇祯收到多尔衮暴毙的消息之时,心中不免感叹,多尔衮这厮历史上也是因为一点小伤而暴毙,没想到历史已经改变,而多尔衮竟然还是这么个死法,难道是魔咒不成!

    隔了两天,清军议和的书信呈了上来,崇祯浏览了一遍,然后便让刘继云召集议事。

    吴三桂被崇祯留在了身边,议事当然不会落下吴三桂。吴三桂对于清军这时候议和,鄙夷地说道:

    “建奴这时候竟然才想起来议和,他有这个资格吗!我军十几万大军挥师辽阳沈阳,围了辽阳,明日就能合围沈阳,辽阳和沈阳顶多就是五六万老弱残兵,我军派上铁甲战车攻城,辽阳守城兵卒不到两万,攻下辽阳只在旦夕之间。辽阳一破,沈阳也断然守不住,灭了建奴,就在旬日之间,臣请皇上驳回建奴的和议,全力进攻,一举肃清建奴,永绝后患。”

    崇祯在议事之时废除了那些虚礼,因此吴三桂这般说辞,众人也不以为意。只是杜濬与崇祯交流颇多,自然知道崇祯的意思,故而说道:

    “自古困兽犹斗,满人若是接受我大明的条件北撤,不战而屈人之兵,倒也是可以考虑。”

    白衡度则说道:

    “臣以为,满人议和之说,不可接受,清军唯一的选择只有投降,或者选择顽抗直到被肃清。臣以为,满人本就是我大明子民,只因**哈赤悍然举兵造反,与朝廷为敌,致使满人纷纷扈从,为祸辽东。今多尔衮已死,若清军投降,放下兵器,满人仍可重新成为大明子民。不过,多铎所部皆为暴徒,理应剿灭。这样才能根除后患。”

    崇祯在此战取胜之前,一心想着将清军全数剿灭,以绝后患。但是打胜了东线那场恶仗之后,崇祯的想法有所变化。清军的骑射在过往固然是冠绝天下,但是遭遇先进的枪炮之后,已经不足以对大明形成致命威胁。东线之战,三万清军围攻一万七千明军步骑兵,竟然就是啃不下来,最后明军的援军一到,清军便只有败逃一途,足见明军的战力已经盖过了清军骑射的战力。即算此后清军还能凭借骑兵的机动性骚扰大明,终究再也翻不起大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