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吴氏学馆

    邵宇星等人在进入吴氏学馆拜师的时候,吴逸春曾经好好的考教过他们几个的学问,对他们几人的水平心中有数。

    在吴逸春吴举人看来,邵宇星还算是有些基础的,是个可造之才,教上两三年之后便可以到县试上练练手,说不得能得中童生,日后可以考虑再考秀才、举人之类的,这辈子还有可能中进士。

    还有一个唤做桂厚发的学子脑袋也很灵光,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这辈子还有走科举这条路的希望。

    至于剩下的柴启越、费义昌、周青山、周明江、万达仁、连振华之流,这辈子他们的脑子可能不允许他们走科举这条路。

    不过他们家世都挺不错的,念书几年也不至于耽误了他们去学习另外的谋生技巧,反而学一些知识和圣人之言,可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对于日后他们为人处事以及他们的整个人生还是有好处的。

    不过这些想法都悄悄的藏在吴逸春自己一个人的脑袋里,他并没有对这些孩子说过这些话,没有给任何一个来向他拜师的孩子泼冷水,反而笑眯眯的把每个孩子在考教过后都夸赞了一番。

    他这样和蔼的态度也极大地安抚了这群纨绔。

    他们一开始是想跟随邵宇星混个童生,或者是因为父母不忿邵宇星等人的上进而硬把他们塞进了吴氏学馆之中,心中都是忐忑不已,怀着很多不安的。

    此时他们看见吴逸春是如此和蔼可亲的一个先生,并且在他们答不上来、背的结结巴巴的时候,不仅没有用大戒尺来打他们的手掌,反而笑眯眯的夸他们背得好,并且将他们背的好的几个点认真的点了出来,又给他们讲解了一下他们记不清楚的那些文字的由来和意义,帮助他们记忆,让他们受益匪浅。

    经此一事,他们便也安心的和邵宇星一起留在了吴氏学馆之中好好的学习,要不然只凭那一时的激动和父母的威逼,说不得他们坚持了没多久就会开始逃学。

    孔圣人说:“有教无类。”

    吴逸春也是秉承这种观点的人,因此他收的学生人比较杂,不完全是那些农家子弟或者官宦人家的子弟,也不完全是那些资质较好的人。

    只要是想念书的学生他都收,即便是贩夫走卒之子、即便是那些没有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孩子们,只要想来和他念书,他都会收入学堂之中。

    他觉得一个人这辈子可不能做个睁眼瞎,而科举也并不是一个人一生之中唯一的出路。人学了知识之后,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很多用武之地。

    作为一个农民,你若是能识字,说不得日后便可以坐上里长的位置。若再继续让你的孩子读书,下一代或者是两三代之后说不得就会有人中举、中进士从而做官,改变一家人的命运,鱼跃龙门成为官宦之家,改换门第。即便不想这么远,你或者你的儿子读书识字之后,说不得就能进城谋个管事或者账房的位置,再不济是做点小生意,不就可以跳出农门变成城里人了吗?

    作为一个商人,你识字之后可以不受骗,可以看懂账目。学了一些圣人的知识,明了一些道理之后,也可以避免你日后变成一个奸商,变成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可以让你对底层贫苦百姓有怜悯之心、有同理之心。虽然你这辈子可能都是做个有钱的富家翁,但是懂了圣人的道理之后可能对你会对你家里的帮佣或者是雇农好一点,让他们也过上很好的生活,而不要变成那种有钱就只会奢侈浪费,以作弄别人为乐、以压榨、作贱别人为乐的恶棍。

    如果你是那种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奴仆之子、倡优之子或者隶卒之子,多看点书学点知识也是有好处的呀。读书才能明理,你明白道理之后才能好好过好自己现在的日子,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大周皇帝颁布的法律只是说了这些人三代之内不得考科举,那从现在开始努力脱籍。从你自己做起,等到你的玄孙那一代不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吗?如果你也不想着脱籍、也不教育你的儿子、孙子们想着脱籍,那到你的玄孙子那一辈你们全家都还在处于贱籍之中,代代不得脱籍呀。

    人总是要往好处想、往好处走的。

    吴逸春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也有给学生做人生导师的义务,他希望劝导所有在他这里学习的人向善、向上,让他们过上更加好的生活。

    他总是和吴氏学馆的学子们谈心,总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好好上进,让他们不要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好好想一想自己不认真念书会过怎样的一辈子,若是认真念书又会有怎样辉煌的一辈子?

    就这样,已经在这念书的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吴逸春吴举人这个先生,在这儿念书劲头也很足,基本上很少有逃学不来念的,比较能留得住人。

    但是有利就有弊,有很多人喜欢他,自然也就有很多人看不惯他——主要是他收的学生之中身份太杂了,甚至还有一些竟然身处在贱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