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科举(1/3)
第二十三章大周科举
现在时间这么紧,再抓基础显然是已经来不及了,因此吴逸春最近一段时间教大家的是科举之道中应对科举考试的方法,尤其是县试。
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是他也知道他的学生当中有很多虽然出身不算太好,但是却心比天高,觉得自己很能耐,都是奔着府试、院试去的,觉得小小的县试早就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不甚在意。
特别是一年之前他的儿子吴子安以十四岁之龄成为了淮南城县试的案首之后,吴子安的同学们有些便更是自大了,觉得不仅县试是自己的囊中之物,甚至连案首都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吴逸春承认这些孩子的基础是不错,学问也还可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科举考试之后,他早已经明白了在科举考试之中,学问只是一部分,心态、临场发挥和应试的技巧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些人腹中有五分学问,但是在科举考场之中就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还能爆发,发挥出六七分来。但是有些人腹中有十分学问,在科举考场上却是连一两分都发挥不出来,甚至还因为犯了错被赶出考场或者是被禁考三届的,那可就什么前途都没有了。
而且科举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学生做好苦读的准备,否则是难以走通的。
为了让学子们提高警惕,重视应试的技巧,他先对学生们说了科举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科举乃是我们大周朝的立身之本,选人用人之本。
历来科举都是大事,皇上盯得非常的紧。你们若是想要通过科举晋身、鱼跃龙门,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县试,是由本县的县令大人出题对你们进行考核,具体到你们这些人,当然就是由本县方焕枝县令出题了。
县试过后,若是能通过便成为了童生。童生不算一个正经的功名,只算一个考试资格。中了童生之后,才有资格去考秀才。
若是想要成为秀才,则需要再考两场,第一场为府试,主考官为知府大人,第二场为院试,主考官为每一省的学政大人,他会亲自主持每府的院试。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杜绝当地的知县、知府大人被地方乡绅收买,在科举上徇私舞弊,导致国家选拔不到真正的人才。
每一省的学政大人都是皇上钦定的,他们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还进入过翰林院供职,本身的学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每三年便换一拨人,让他们与地方上相交不算太深,把舞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三场考试都通过了就有了秀才的身份,其实秀才也不算是正经的大周朝官职,考中秀才之后并不可以授官,只不过是有了一个身份可以参加之后的科举。
相比而言,之前的三场考试都相当于是学校内部的考试,我们也称之为童试。考完这三场之后取得了秀才的身份,才算是能参加大周朝真正的科举了。
大周朝真正的科举也是分为三场。第一场便是乡试。乡试考中了之后便可以获得举人的身份,我就是个举人,多年前考中的乡试。
做了举人之后有三条路,一条是继续考进士;另一条便是可以到吏部挂个名参加选官,有时候需要参加吏部的考试,有时候吏部也会直接任命,这个不一定,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第三条路便是像我这样正经开个学馆或者是到某一个地方的县学、府学里去做教谕,也算是可以谋生了。
所以为什么人家都说‘穷秀才、富举人。’就是因为待到你考中举人之后,便可以靠着举人的学识和身份谋生,但若你只考中秀才的话,却并不能以此来谋生、过上很好的生活。
一个人若是立下了志向想要走科举之路,起码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若是你认为自己此生能考得上举人,那么你便可以继续走科举这条路,但如果你考不上,那么我的意思是你完全也可以考虑其他的出路。
当今这个世道之中,很多人都会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我吴逸春却并不这么认为,我还是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念书明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需要学习,需要进步,需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但是却大可不必所有人都去考科举、跻身科举这座‘独木桥’。
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若是你们认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选错了路的话,蹉跎的便会是一生了。
现在时间这么紧,再抓基础显然是已经来不及了,因此吴逸春最近一段时间教大家的是科举之道中应对科举考试的方法,尤其是县试。
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是他也知道他的学生当中有很多虽然出身不算太好,但是却心比天高,觉得自己很能耐,都是奔着府试、院试去的,觉得小小的县试早就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不甚在意。
特别是一年之前他的儿子吴子安以十四岁之龄成为了淮南城县试的案首之后,吴子安的同学们有些便更是自大了,觉得不仅县试是自己的囊中之物,甚至连案首都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吴逸春承认这些孩子的基础是不错,学问也还可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科举考试之后,他早已经明白了在科举考试之中,学问只是一部分,心态、临场发挥和应试的技巧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些人腹中有五分学问,但是在科举考场之中就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还能爆发,发挥出六七分来。但是有些人腹中有十分学问,在科举考场上却是连一两分都发挥不出来,甚至还因为犯了错被赶出考场或者是被禁考三届的,那可就什么前途都没有了。
而且科举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学生做好苦读的准备,否则是难以走通的。
为了让学子们提高警惕,重视应试的技巧,他先对学生们说了科举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科举乃是我们大周朝的立身之本,选人用人之本。
历来科举都是大事,皇上盯得非常的紧。你们若是想要通过科举晋身、鱼跃龙门,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县试,是由本县的县令大人出题对你们进行考核,具体到你们这些人,当然就是由本县方焕枝县令出题了。
县试过后,若是能通过便成为了童生。童生不算一个正经的功名,只算一个考试资格。中了童生之后,才有资格去考秀才。
若是想要成为秀才,则需要再考两场,第一场为府试,主考官为知府大人,第二场为院试,主考官为每一省的学政大人,他会亲自主持每府的院试。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杜绝当地的知县、知府大人被地方乡绅收买,在科举上徇私舞弊,导致国家选拔不到真正的人才。
每一省的学政大人都是皇上钦定的,他们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还进入过翰林院供职,本身的学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每三年便换一拨人,让他们与地方上相交不算太深,把舞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三场考试都通过了就有了秀才的身份,其实秀才也不算是正经的大周朝官职,考中秀才之后并不可以授官,只不过是有了一个身份可以参加之后的科举。
相比而言,之前的三场考试都相当于是学校内部的考试,我们也称之为童试。考完这三场之后取得了秀才的身份,才算是能参加大周朝真正的科举了。
大周朝真正的科举也是分为三场。第一场便是乡试。乡试考中了之后便可以获得举人的身份,我就是个举人,多年前考中的乡试。
做了举人之后有三条路,一条是继续考进士;另一条便是可以到吏部挂个名参加选官,有时候需要参加吏部的考试,有时候吏部也会直接任命,这个不一定,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第三条路便是像我这样正经开个学馆或者是到某一个地方的县学、府学里去做教谕,也算是可以谋生了。
所以为什么人家都说‘穷秀才、富举人。’就是因为待到你考中举人之后,便可以靠着举人的学识和身份谋生,但若你只考中秀才的话,却并不能以此来谋生、过上很好的生活。
一个人若是立下了志向想要走科举之路,起码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若是你认为自己此生能考得上举人,那么你便可以继续走科举这条路,但如果你考不上,那么我的意思是你完全也可以考虑其他的出路。
当今这个世道之中,很多人都会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我吴逸春却并不这么认为,我还是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念书明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需要学习,需要进步,需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但是却大可不必所有人都去考科举、跻身科举这座‘独木桥’。
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若是你们认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选错了路的话,蹉跎的便会是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