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现自己染上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愿意折腾百官。而且还不是他爹那种,朱元璋是看谁不顺眼,一刀杀了完事,可是到了朱棣这里,他更愿意逼着百官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吴中闹腾,他就给发配海外,去哈烈国探险。解缙摆才子的谱儿,他就给赶到安南,让他从安南人身上榨油,就不信了,到了安南,你还能装蒜?
这还只是个人,等到奉天殿测试百官,再到考察大理寺,朱棣发现自己这条路上是一骑绝尘,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办法,折腾百官,是真的会上瘾的!
“柳淳,你说要是把所有的科举官员都给废了如何?干脆就提拔吏员,让他们担任高官……”朱棣想了想,就自己否定了,“还是不行,这招父皇好像用过,他提拔过粮长,也提拔过监生,好像效果都不怎么好。”
朱棣若有所思,“你跟父皇比我熟,知道原因不?”
柳淳能不清楚吗?
“陛下,先帝总揽朝局,事无巨细,全都是一人负责。故此百官只要听话清廉就行。陛下雄心万丈,以政务责寄臣工。陛下不止需要百官效命,也需要百官聪明能干,可人一旦太聪明了,就不好摆布,所以不论哪一朝,吏治都是最难的一件事。”
对于柳淳的话,朱棣表示同意的不能更同意了,你小子就是聪明过分了,岂不是不好摆布,简直处处给朕挖坑,稍微不注意,就被你坑了。
只不过为了治理这个国家,朱棣还真离不开柳淳。
明明很讨厌他,却还要尊重他的意见,处处和他商量,朕也太难了……
柳淳不管朱棣怎么想,继续自顾自道“科举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其实能在科举独占鳌头的人物,还多是天才,至少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稍微打磨,就能够担当重任。比如陛下挑选的阁员,不都是如此吗?”
朱棣微微点头,却又不客气道“除了解缙那个混账,其他六个还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么寥寥数人了,其余的进士之中,庸才非常多,朕很想把他们都给罢免了!”
朱棣杀气腾腾,可别以为他在开玩笑,这位是真的干得出来,柳淳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朱棣发飙暴走。
“陛下,有些天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天才。可大多数人,却需要一点点培养,他们才能胜任职责。科举只考一篇文章,很多人连史书都没有读通,连基本的算学都不会,却可以成为知县,知府,牧守一方,结果他们多数都要靠着师爷指点,才能安坐大堂,真不知道是他们当官,还是师爷当官!”
朱棣哼道“朕就是恼怒这一点,师爷其实也就和那些衙门的书吏相仿,朕直接用他们,岂不是比进士官更好?”
柳淳笑着摇头,“陛下,这是科举的弊端,但是衙门的小吏,他们长期在一个衙门做事,视野狭窄,过分关心细节,很容易忽视大局,这些人只能当做循吏,却不能辅佐陛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功业。”
朱棣冷冷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到底让朕如何做?”
柳淳道“陛下,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想要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改革科举开始,再改革教育,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进士官知识丰富,能力增强,他们就能承担起职责。同时呢,从下面提拔一些吏员上来,让他们去冲击现在的格局,如果其中真的不乏人才,不如就破格录用。两条腿走路,才是正办,不能求治心切,乱了方寸。”
朱棣没有说话,但是鼻子里发出了粗重的闷哼,陛下很不开心,纵然你姓柳的说得对,可你也别想教训朕!
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没工夫跟你慢慢来,朕要看的是结果!
柳淳太知道老朱家人了,都是猫一阵狗一阵的,跟他们打交道太难了。
“陛下,人才不光要培养,还要区分。就拿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当然也包括内阁,负责的都是大事,而且涉及到朝廷和地方,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必须是德才兼备,有全局视野,又要有过人的业务能力。相比之下,刑部和礼部,做事情就没有那么多的牵连。刑部只要按照律法做事就可以,而礼部呢,各种庆典事宜,也都有前例可循。臣以为像这样的衙门,大可以提拔一些老吏,让他们去做,没准会比那些进士官干得更好,趁机也好敲打群臣,让他们知道厉害!”
朱棣沉吟,柳淳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其实还可以仔细区分,比如兵部和工部,专业性更强,最好要有行伍经验,要知道大工程的运作。
比如吴中闹腾,他就给发配海外,去哈烈国探险。解缙摆才子的谱儿,他就给赶到安南,让他从安南人身上榨油,就不信了,到了安南,你还能装蒜?
这还只是个人,等到奉天殿测试百官,再到考察大理寺,朱棣发现自己这条路上是一骑绝尘,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办法,折腾百官,是真的会上瘾的!
“柳淳,你说要是把所有的科举官员都给废了如何?干脆就提拔吏员,让他们担任高官……”朱棣想了想,就自己否定了,“还是不行,这招父皇好像用过,他提拔过粮长,也提拔过监生,好像效果都不怎么好。”
朱棣若有所思,“你跟父皇比我熟,知道原因不?”
柳淳能不清楚吗?
“陛下,先帝总揽朝局,事无巨细,全都是一人负责。故此百官只要听话清廉就行。陛下雄心万丈,以政务责寄臣工。陛下不止需要百官效命,也需要百官聪明能干,可人一旦太聪明了,就不好摆布,所以不论哪一朝,吏治都是最难的一件事。”
对于柳淳的话,朱棣表示同意的不能更同意了,你小子就是聪明过分了,岂不是不好摆布,简直处处给朕挖坑,稍微不注意,就被你坑了。
只不过为了治理这个国家,朱棣还真离不开柳淳。
明明很讨厌他,却还要尊重他的意见,处处和他商量,朕也太难了……
柳淳不管朱棣怎么想,继续自顾自道“科举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其实能在科举独占鳌头的人物,还多是天才,至少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稍微打磨,就能够担当重任。比如陛下挑选的阁员,不都是如此吗?”
朱棣微微点头,却又不客气道“除了解缙那个混账,其他六个还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么寥寥数人了,其余的进士之中,庸才非常多,朕很想把他们都给罢免了!”
朱棣杀气腾腾,可别以为他在开玩笑,这位是真的干得出来,柳淳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朱棣发飙暴走。
“陛下,有些天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天才。可大多数人,却需要一点点培养,他们才能胜任职责。科举只考一篇文章,很多人连史书都没有读通,连基本的算学都不会,却可以成为知县,知府,牧守一方,结果他们多数都要靠着师爷指点,才能安坐大堂,真不知道是他们当官,还是师爷当官!”
朱棣哼道“朕就是恼怒这一点,师爷其实也就和那些衙门的书吏相仿,朕直接用他们,岂不是比进士官更好?”
柳淳笑着摇头,“陛下,这是科举的弊端,但是衙门的小吏,他们长期在一个衙门做事,视野狭窄,过分关心细节,很容易忽视大局,这些人只能当做循吏,却不能辅佐陛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功业。”
朱棣冷冷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到底让朕如何做?”
柳淳道“陛下,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想要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改革科举开始,再改革教育,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进士官知识丰富,能力增强,他们就能承担起职责。同时呢,从下面提拔一些吏员上来,让他们去冲击现在的格局,如果其中真的不乏人才,不如就破格录用。两条腿走路,才是正办,不能求治心切,乱了方寸。”
朱棣没有说话,但是鼻子里发出了粗重的闷哼,陛下很不开心,纵然你姓柳的说得对,可你也别想教训朕!
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没工夫跟你慢慢来,朕要看的是结果!
柳淳太知道老朱家人了,都是猫一阵狗一阵的,跟他们打交道太难了。
“陛下,人才不光要培养,还要区分。就拿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当然也包括内阁,负责的都是大事,而且涉及到朝廷和地方,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必须是德才兼备,有全局视野,又要有过人的业务能力。相比之下,刑部和礼部,做事情就没有那么多的牵连。刑部只要按照律法做事就可以,而礼部呢,各种庆典事宜,也都有前例可循。臣以为像这样的衙门,大可以提拔一些老吏,让他们去做,没准会比那些进士官干得更好,趁机也好敲打群臣,让他们知道厉害!”
朱棣沉吟,柳淳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其实还可以仔细区分,比如兵部和工部,专业性更强,最好要有行伍经验,要知道大工程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