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把拉住楚河,拽着楚河便往里走。

    到了阁楼之上,驱散了侍女和守卫,这才说道:“我知兄长为何要走,今日我便是来向兄长问计。叔父年事已高,不宜操劳,我若要取而代之,却不知该当如何?”

    直奔主题,就是项羽的风格。

    楚河嘴角隐晦的翘了翘。

    他的计划果然成功了。

    对于战争的渴望,对于建立功勋,成为天下王的渴望,本就推动着项羽,甩开项梁的压制。

    而楚河用离开来刺激项羽,以及虞姬的配合助攻,终于将项羽推上了楚河期待他走的道。

    虞姬在楚河的培养下,已经渐渐的能够驾驭、影响项羽,在这个时候,项梁便失去了他原本的作用,甚至死了也丝毫不可惜。

    当然,项梁可以死,却不能和楚河有半点瓜葛,也不能和项羽有半点瓜葛。

    不能和项羽有瓜葛的原因早已解释多遍,无用复述。

    而不能和楚河扯上瓜葛的原因也很简单,项羽现在一心建功立业,那是什么都不管不顾,即便是真要他一咬牙杀了项梁,他说不定都会去做。

    但是事后,项羽一定会后悔。

    每每想起来,楚河这个推着他去杀叔父的人,就会是扎在心里的一根刺。

    项羽可不是李世民,有那么深的城府,那么强的忍耐力。

    李世民尽管也时常想起被他杀死的兄弟,却不会追究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之事。因为他的理智,可以让他充分的克制住某些冲动。

    这一点上,楚河可以很明确的肯定,项羽一定做不到。

    既然不能杀,那表面上可以走的,就还有兵变一条道。

    以项羽在楚军中的威望,再加上楚河的帮助,确实可能掌握大半的楚军,然后逼迫项梁让位,将之软禁。

    不过,诸侯联军汇于一处,贸然兵变,只怕也会让联军分崩离析,互生猜忌。

    “羽弟已经下定决心了吗?”楚河似乎沉吟了许久,这才有些艰难的做出决定般问道。

    项羽面露明显的喜色,痛快的点头道:“不错!我今日会最后一次向叔父请战,他若再不允,也便也怪我不得了!”

    所谓最后一次请战的说法,压根就是项羽留给自己的一块遮羞布。

    他若真是迫不得已,就不会一大早先来寻楚河问计,而不是去向项梁请命。

    在项羽的性格中,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虚伪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