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条件好转,汝起新建了天峨第一栋楼房,前部是服装店,穿过中间一个很大的庭院,后面是一栋两层楼房。买了小镇上第一部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和第一台进口摩托车。

    这在当年的天峨镇,算是一件轰动的新闻。“万元户”开始成为了当地乡民给汝起取的别名,这是那个时代对先富起来的一群人质朴的称谓。后来随着他开公司办企业,别名慢慢变成了“汝百万”。

    庭院里种着绣球、牡丹、月季、菊花、腊梅,以及番茄、葡萄、橙子树、石榴、桃树。

    高低递进的植物把这个居中庭院变成了一座真正的花园,因为预先考虑了一年气温的变化,专门种植了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品种,为此这座庭院总是绿意盎然、花果飘香。

    中间庭院完美的隔绝了前院的喧闹,也隔绝了生活的艰辛面容,这座占地很大的庭院,仿佛成为了汝起两个孩子的伊甸园,在其中无忧无虑地过了他们的童年。

    江朝最爱在夏天,用手帕包着一个饱满的石榴,认真细致的品尝一颗颗泛着红宝石色泽的石榴果肉,恰到好处的酸甜和饱满多汁的口感,让人印象深刻。每到这时,她总会回忆起,在年轻时陪同汝起父亲外出应酬,宴会上喝的一种意大利红石榴干红,也是这种味道。

    “这种稳定幸福的感觉终于回来了,只是相隔太久。”她心里暗暗想到。

    初秋的日光轻泻在江朝花白的头发上,反射出温柔的光,这一刻,她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灯火通明、欢声笑语、杯觥交错的重庆某一夜。

    严格说来,江朝和汝起都算不上天峨镇的人。

    江朝出生在百公里外的江家大院,因为在民国时期家境殷实,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从小就被称为“江家二小姐”。汝起则是出生在湖北恩施,父亲是AH人。

    之所以定居天峨,是因为建国后,江朝一直在这片地区不同小学任教,在任教期最后几年,正好在天峨镇担任小学语文兼音乐老师。退休时就决定就地居住,成为了天峨新的正式居民。

    “从四川江家大院到重庆、到武汉、恩施、宜昌、万县,然后回四川川东各地任教......这一生搬了太多次家,累了,就我们母子两人,何处不是家?不想再颠簸了。”江朝心里总是这样想。母亲留下来,当时未婚的儿子自然也留在了这里。

    天峨地处四川东部,川东平行岭谷是四川盆地东缘的主要山系,北起于大巴山脉南麓,南到云贵高原北侧,北部为渠江上源地区,南部水系大多直接汇入长江。

    大巴山横直耸立,明月山、铜锣山、华釜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分为山区、丘陵、平坝。

    这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但是伴有夏旱、伏旱、洪涝、绵雨灾害。气候则是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这里好像千百年没变,仍在进行。

    水稻是主要农作物,生长季长,单纯的“种一收一”模式,这里的农人有一种慢悠悠的气质,对于春种秋收有一种天然耐心的好心态。农闲时打打长牌。

    因为竹山,天峨及其周边的竹编是最具特色的当地手工技艺,用竹材编制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品种繁多、技艺精巧。

    江朝喜欢这种悠闲的慢节奏,喜欢看劳作一天的农人牵着水牛慢悠悠回家,夏天在收割稻谷的季节,喜欢听屋后田地里,一捆捆吊着饱满谷穗的秸秆,与拌桶有节奏的撞击声,每每成为回笼觉的伴奏音。

    但是她知道自己对于农业来讲是绝对的外行,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教师下乡支农,帮助插秧,为了方便,将随身带的“小红书”,放在田埂边上脱下布鞋里,那一天,秧苗不仅插得歪歪斜斜,因为对“小红书”不妥,还被多次谈话最后被处分。至今想起来心有余悸。

    她看汝起好像也是这样。

    天峨有一个很小的邮政所,除了送递镇机关订阅的报纸、和居民的私人信件外,基本就是它的全部工作内容。

    哪时电话很少,书信是异地交流的主要方式。为此那个时代的邮政员仿佛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穿着绿色的制服,骑着同样绿色的专属自行车,始终从容不迫,也自带福音传播者的神圣光辉。

    在人们的关注眼光中,仿佛人们等待被挑选,成为荣光的“上帝选民”。一旦被选中的人,接到远方亲友寄来的信件,犹如临时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信件内容也必然成为小镇几天来的共同话题,不管羡慕或者悻悻,小镇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洋溢着新生的喜悦。

    不过汝起每个月从邮递员手中接到的往往不是信件,而是大家不熟悉的《十月》、《收获》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