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已经独自一个人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曼群,总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地图上那座江边小城出神。
在地图上,它只是一条细细长长、弯弯曲曲的蓝色线条上,一个微小得几乎看不到的小点。
但就如有一个神奇的长焦镜头,在曼群的心里,一次次,将这一个微小的点慢慢拉近,拉近,这座小城里的人物、景致、场景逐渐清晰,仿佛自己还住在这座小城里,还有江朝和两个孩子汝起和楚原。一切都是那么热气腾腾、活色生香。
但是不能有四维街和《川鄂日报》,每每想到这一刻,曼群的心里就会紧紧一阵收缩。他依旧会清晰地记得当年奔走在民意路、四维街那半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精神上矛盾、迷茫、痛苦如火炙般的切肤疼感。
冥冥之中,曼群觉得宜昌这座小城给自己有某种神秘的命运隐喻,因为宜昌古称夷陵,地处中国大陆二、三级台阶分界点,长江上中游分界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长江从上游奔流而下,两岸山峰层峦叠嶂,江中水急浪高,水流一出南津关,水流雄势顿减,水到此地慢慢平缓,高耸的山体在这里变得低矮。
分界的特征,显而易见。正如自己的命运之河,自宜昌城,开始全然不同的新阶段,犹如命运之星开始坠落。
曼群还记得当年七月十九日的早晨。
四维街上,人们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宜昌临时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十六日》,宣布“本市秩序未稳定前,实行军事管制,安排宜昌城解放后城市接收。”
这座城市开始变换了主人。
原来自己是这座城市重要新闻的发布者,前三天《川鄂日报》就已经停刊,等待接收。自今天开始,仅仅是众多路人旁观者之一。
新华通讯社宜昌支社《新闻》刊登公告:“宜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宜昌人民政府、宜昌警备司令部均已奉命于本月22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彭天琦、副主任黄宏伸,市长刘真,警备司令员黄宏伸、政治委员彭天琦均已到职视事,开始办公。”
在宜昌解放后的第二天,宜昌党政军机关出发进城,经过玉泉寺、双莲寺,在山间小道行走一天,晚上在堂风坳借住一宿。
在离城约三十里杨岔路,宜昌各界人士到杨岔路迎接工作队入城,欢迎会热烈欢快。下午一点多,队伍离开杨岔路,进驻中心城区怀远路,立即投入紧张繁忙的接管工作之中。新政权的地方机关开始正式进城。
新市委、政府机关驻河水巷和学院街旧宜昌专员公署。市委召开进城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接收接管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号召全市人民同心协力,为完成人民民主建设事业而奋斗。并令原国民党政府一切机关、国家企业包括银行、工厂、邮电、船舶、公司、仓库及一切交通设备等原封不动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看管待交。
军管会按所设军事、市政、财经、公安、文教五个部,在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本着先接后分的原则,划范围,分公私,分缓急,开始由各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地进行接收接管,并正确执行了城市政策,严格保护了民族工商业。
其中原国民党政府的党政警法院系统和财经机关已由新政府进城后及时予以接收看管,后分别移交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对于公营企业,除电信局、航政局和卫生院派驻军事代表外,一律按原体制照常办公和营业。
8月9日,四维街。
几名解放军军人走进《川鄂日报》办公室。面对全社三十余名报社职工,一名叫王志清的军人严肃地宣布到:“奉宜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现正式接管《川鄂日报》,即日起报社的全部财产和档案交由新华社宜昌支社接管。报社人员按照区别对待,等待录用的原则等待安置。”
接管,这是意料中必然的事情。
前几天,曼群听说了旧政权的各类机构已经完成接管。包括几个月前,曾经要求《川鄂日报》“大振国军声威”的国民党宜昌县党部及其党员通讯社,均被宜昌人民政府公安局顺利接收。
宜昌解放,获得了新生。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古城却是满目疮痍和经济凋敝。工厂停工、商店关门、通货膨胀严重,灾民、失业工人流落街头亟待救赈,散兵游勇、明妓暗娼、流氓地痞随处可见,社会环境混乱。
如何尽快实现由乱而治,成为新政权城市接收工作的首要重点。
国民党旧职人员曾任职于政府部门和厂矿企业,荟萃了工业、商贸、金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建设人才。这批人员如能得到合理安排和任用,无疑会促进各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而地方干部力量的薄弱和城市管理人才的严重短缺,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育和改造旧职人员成为当时解放后,城市接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在地图上,它只是一条细细长长、弯弯曲曲的蓝色线条上,一个微小得几乎看不到的小点。
但就如有一个神奇的长焦镜头,在曼群的心里,一次次,将这一个微小的点慢慢拉近,拉近,这座小城里的人物、景致、场景逐渐清晰,仿佛自己还住在这座小城里,还有江朝和两个孩子汝起和楚原。一切都是那么热气腾腾、活色生香。
但是不能有四维街和《川鄂日报》,每每想到这一刻,曼群的心里就会紧紧一阵收缩。他依旧会清晰地记得当年奔走在民意路、四维街那半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精神上矛盾、迷茫、痛苦如火炙般的切肤疼感。
冥冥之中,曼群觉得宜昌这座小城给自己有某种神秘的命运隐喻,因为宜昌古称夷陵,地处中国大陆二、三级台阶分界点,长江上中游分界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长江从上游奔流而下,两岸山峰层峦叠嶂,江中水急浪高,水流一出南津关,水流雄势顿减,水到此地慢慢平缓,高耸的山体在这里变得低矮。
分界的特征,显而易见。正如自己的命运之河,自宜昌城,开始全然不同的新阶段,犹如命运之星开始坠落。
曼群还记得当年七月十九日的早晨。
四维街上,人们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宜昌临时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十六日》,宣布“本市秩序未稳定前,实行军事管制,安排宜昌城解放后城市接收。”
这座城市开始变换了主人。
原来自己是这座城市重要新闻的发布者,前三天《川鄂日报》就已经停刊,等待接收。自今天开始,仅仅是众多路人旁观者之一。
新华通讯社宜昌支社《新闻》刊登公告:“宜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宜昌人民政府、宜昌警备司令部均已奉命于本月22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彭天琦、副主任黄宏伸,市长刘真,警备司令员黄宏伸、政治委员彭天琦均已到职视事,开始办公。”
在宜昌解放后的第二天,宜昌党政军机关出发进城,经过玉泉寺、双莲寺,在山间小道行走一天,晚上在堂风坳借住一宿。
在离城约三十里杨岔路,宜昌各界人士到杨岔路迎接工作队入城,欢迎会热烈欢快。下午一点多,队伍离开杨岔路,进驻中心城区怀远路,立即投入紧张繁忙的接管工作之中。新政权的地方机关开始正式进城。
新市委、政府机关驻河水巷和学院街旧宜昌专员公署。市委召开进城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接收接管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号召全市人民同心协力,为完成人民民主建设事业而奋斗。并令原国民党政府一切机关、国家企业包括银行、工厂、邮电、船舶、公司、仓库及一切交通设备等原封不动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看管待交。
军管会按所设军事、市政、财经、公安、文教五个部,在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本着先接后分的原则,划范围,分公私,分缓急,开始由各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地进行接收接管,并正确执行了城市政策,严格保护了民族工商业。
其中原国民党政府的党政警法院系统和财经机关已由新政府进城后及时予以接收看管,后分别移交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对于公营企业,除电信局、航政局和卫生院派驻军事代表外,一律按原体制照常办公和营业。
8月9日,四维街。
几名解放军军人走进《川鄂日报》办公室。面对全社三十余名报社职工,一名叫王志清的军人严肃地宣布到:“奉宜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现正式接管《川鄂日报》,即日起报社的全部财产和档案交由新华社宜昌支社接管。报社人员按照区别对待,等待录用的原则等待安置。”
接管,这是意料中必然的事情。
前几天,曼群听说了旧政权的各类机构已经完成接管。包括几个月前,曾经要求《川鄂日报》“大振国军声威”的国民党宜昌县党部及其党员通讯社,均被宜昌人民政府公安局顺利接收。
宜昌解放,获得了新生。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古城却是满目疮痍和经济凋敝。工厂停工、商店关门、通货膨胀严重,灾民、失业工人流落街头亟待救赈,散兵游勇、明妓暗娼、流氓地痞随处可见,社会环境混乱。
如何尽快实现由乱而治,成为新政权城市接收工作的首要重点。
国民党旧职人员曾任职于政府部门和厂矿企业,荟萃了工业、商贸、金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建设人才。这批人员如能得到合理安排和任用,无疑会促进各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而地方干部力量的薄弱和城市管理人才的严重短缺,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育和改造旧职人员成为当时解放后,城市接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