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

    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颜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却后才显现出五彩缤纷的样貌。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

    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

    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

    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大体上说,明代的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

    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

    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随着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价格上也让人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

    但当代人对景泰蓝工艺画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真正欣赏过景泰蓝作品的为数不多。

    景泰蓝以紫铜作坯,以细薄的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纹,中充珐琅釉,造型端庄厚重,色彩对比鲜明,色釉宛如宝石般的晶莹深沉。富丽堂皇的外表,彰显出景泰蓝大气祥和、富贵典雅的气质,因而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

    尤其到清朝时期,景泰蓝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康熙初年,清廷在武英殿附设的造办处中专设“珐琅作”,用以制造宫廷专用器皿。这时的制品不仅继承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更为发展,器物表面多饰以珍贵宝石,镀金厚重光亮、宝石灿烂夺目,二者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富贵气派和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种宫廷艺术,景泰蓝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是皇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再加上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光的芒总是令人赞叹。

    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地位,她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宫贵族享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与玉器有宫廷制作和民间制作,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不同,景泰蓝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走出过皇宫,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传承了600多年,具有纯正皇室血统的帝王级奢侈品。

    现代景泰蓝的制作,在传承古典工艺的同时,又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有所进步。着名作家叶圣陶曾经专门着文,仔细描写其制作过程。

    景泰蓝以富于延展性的紫铜制胎,把紫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焊接,最终制成需要的胎皿形状。制作工人根据设计画样,用扁铜丝蘸极稠的白芨浆贴在铜胎表面,如同画笔般绘出山水、花鸟、人物等种种图画。

    由于白芨浆不耐火烧,所以铜丝还需要焊接,将铜丝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方完成掐丝。掐好丝的胎体,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烧蓝工序。早期的掐丝珐琅器多为蓝色,故名为景泰蓝,现代则发展为多种颜色。

    点蓝工人将由硼砂、硝石和碱混合而成的色釉填到铜丝界成的空隙处,经过度高温火烧,待冷却后再填一次色釉,反复三至四次,直到色釉与掐丝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