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狭皇之后,就是双方的政府代表,狭夷皇国内阁总理大臣牛满与帝国首辅特使签署同盟书与合作协议。
关键,其实是合作协议。
虽然很多都只是框架性,没有涉及具体的安排,但是有一条例外,而且跟劳工有关。
在三个月之内,到春节之前,狭夷皇国将向帝国派遣50万劳工。
因为是由政府派遣,所以帝国只为狭夷劳工提供必须的工作条件与基本的生活保障,说是生存保障也没错。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只管吃穿住,不支付酬劳。
报酬?
找狭夷政府要。
按后来签署的协议,帝国以当时的最低劳动标准计算狭夷劳工的劳动所得,并用来抵充战争赔款。
此外就是,帝国将在两年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向狭夷皇国提供5万个移民名额。
不过,只有居住权,不享有政治权利。
没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兑一准则”。
这项准则,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之后,即狭夷皇国每派遣10名劳工,就能获得1个移民梁夏帝国的名额。
最初几年,这些移民名额几乎都落到狭夷皇国的达官显贵手中,其中一些还被拿到黑市上贩卖。直到最后的两年,在帝国当局出面干预之后,才有了规范操作,由劳工进行抽签分配。
按不完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狭夷皇国总共获得了大约300万个移民名额。
也就是说,狭夷皇国在大战期间,向帝国派遣了3000万人次的劳工!
其实,在大战期间,狭夷皇国输出的劳工总数在1200万到1500万之间。
为了移民帝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狭夷劳工签了两次劳作合同,其中一些甚至是三次!
换来这300万个移民名额的,是大约120万狭夷劳工的生命。
在大战中,特别是在最初的4年,狭夷劳工被派往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
比如第一批来梁夏帝国的50万狭夷劳工,有大概30万去了西北,另外20万则被派往西南。
这些狭夷劳工的工作就一项修建公路与铁路。
在西北战场上,基本上是帝队推进到哪里,狭夷劳工大军就把路修到哪里,还要负责保持铁路与公路畅通。
在脚趾半岛的雨林里面,狭夷劳工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带填平了很多沼泽,开垦出大片耕地。
关键,其实是合作协议。
虽然很多都只是框架性,没有涉及具体的安排,但是有一条例外,而且跟劳工有关。
在三个月之内,到春节之前,狭夷皇国将向帝国派遣50万劳工。
因为是由政府派遣,所以帝国只为狭夷劳工提供必须的工作条件与基本的生活保障,说是生存保障也没错。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只管吃穿住,不支付酬劳。
报酬?
找狭夷政府要。
按后来签署的协议,帝国以当时的最低劳动标准计算狭夷劳工的劳动所得,并用来抵充战争赔款。
此外就是,帝国将在两年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向狭夷皇国提供5万个移民名额。
不过,只有居住权,不享有政治权利。
没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兑一准则”。
这项准则,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之后,即狭夷皇国每派遣10名劳工,就能获得1个移民梁夏帝国的名额。
最初几年,这些移民名额几乎都落到狭夷皇国的达官显贵手中,其中一些还被拿到黑市上贩卖。直到最后的两年,在帝国当局出面干预之后,才有了规范操作,由劳工进行抽签分配。
按不完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狭夷皇国总共获得了大约300万个移民名额。
也就是说,狭夷皇国在大战期间,向帝国派遣了3000万人次的劳工!
其实,在大战期间,狭夷皇国输出的劳工总数在1200万到1500万之间。
为了移民帝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狭夷劳工签了两次劳作合同,其中一些甚至是三次!
换来这300万个移民名额的,是大约120万狭夷劳工的生命。
在大战中,特别是在最初的4年,狭夷劳工被派往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
比如第一批来梁夏帝国的50万狭夷劳工,有大概30万去了西北,另外20万则被派往西南。
这些狭夷劳工的工作就一项修建公路与铁路。
在西北战场上,基本上是帝队推进到哪里,狭夷劳工大军就把路修到哪里,还要负责保持铁路与公路畅通。
在脚趾半岛的雨林里面,狭夷劳工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带填平了很多沼泽,开垦出大片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