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谡威震华夏马谡水淹三军,骂死贾逵之后,剩下的战局基本上就没啥悬念了。本来魏军就被马谡打的胆寒,现在更是被洪流一波冲垮,指挥系统基本崩溃了。侥幸活下来的几个将领根本不敢聚拢军队,都带着几个亲兵从小路逃亡了。缺乏指挥且编制被打垮的魏军随后被句扶引兵追杀而来,迅速击溃。随后,句扶引兵撑船,水陆并进沿着河岸不断追杀侥幸活下来的溃兵。事实上洪流杀伤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他可比泥石流危险系数低多了。他最大的作用就是冲垮了魏军阵型,破坏了其指挥系统。无数士卒在洪流之中侥幸活下来,随后就被早已经等候多时的汉军将士所俘虏。全程根本无人能反抗,基本上只要上岸,就是抓起来绑着就走的情况。句扶一面俘虏魏军溃兵,一面派人沿河流向下寻找马谡的踪迹。很快汉军士卒便在流速逐渐平缓的河流中心,找到了马谡极其一千残部与三千俘虏。自此,马谡方面基本全部脱离危险,长达三个月的汝南之战结束了。王凌本部三万,贾逵领兵四万,总共约七万大军来汝南与马谡打擂台。谡以万余兵马自运动战牵制,消磨魏军士气,流动作战三个月,最后一把水淹三军,几乎全歼了魏军。七万魏军,就这么被马谡打崩了!这个消息迅速自汝南传出,随后疯狂的蔓延开来。淮南所有还在作战的魏军,下到士卒上至将领,无一不惶恐,惊骇于马谡之威。此后十余年,只要听闻马谡之名,中原之地小儿不敢哭,魏人不敢闹,连张辽都得俗称“小马谡”。是以称,谡威震华夏!不过,这个战绩传到定陵寿春,顶多引发一定的恐慌。各路魏军皆收拢兵力,停止进攻转入防守观望而已。但当消息传到曹魏首都,则迅速引起了整个洛阳的大地震。曹睿听到消息之后,直接眼睛一闭昏厥于朝堂之上。在所有人手忙脚乱叫来郎中医生,想尽办法把陛下整醒之后,看了一眼战报又昏了过去。没办法,这个损失哪怕是曹睿也根本无法接受了。前前后后投入东南作战的兵马有二十余万,整个关东能动弹的老领导统统派上前线。曹睿就差御驾亲征,将整个中原力量砸到南阳打马谡了。结果换来的,却是王凌贾逵殉国,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谡威震华夏的结果!这TM谁能接受!哪怕是曹操自己来了,也得头疼的昏倒。而这一次,惊慌的并不是曹睿,整个朝堂文武百官全都慌了。还没等曹睿苏醒,百官就已经就下一步该咋办吵闹起来了。马谡水淹三军,一口气帮魏军后勤减轻了七万人的负担。一下子让淮南防线兵力大减,整个战局已经彻底糜烂了。别的不说,哪怕是孙权那边现在都已经士气大涨,在合肥与王基打的有来有回。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南阳的问题了,他们连颍川都要保不住了。甚至马谡打的顺利一点,很有可能逆江而上,一路自昆阳打进洛阳盆地!连首都都已经不安全了!也只有真正自家利益受损的时候,这帮世家大族的代表才会慌张起来。“必须立刻向颍川增兵!淮南绝对不能有失!”“没兵可调了,中原精锐已经全都砸到淮南了!”“从冀州,从幽州!关东所有能动的兵马全都调过去!”“没错,颍川若是丢了,洛阳都不安全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就要被西蜀打的被迫迁都了!”“都别吵了!”这个时候,曹睿终于醒过来了,脸色因为被巨变打击的有一种病态般的苍白,眼睛里全是血丝。“传朕旨意!命青兖冀剩余兵力全都调动,驰援淮南战场!豫州徐州所有能动之兵尽数南调,拼死也要把颍川谯郡保下来!”“命中护军整备羽林军,统调南北军,朕要御驾亲征,往许都督战!”“动作要快!颍川若是丢了所有人都要因此负责!”此刻,曹睿已经宛如一个输急眼的赌徒,正在收拢自己剩余全部的筹码。为了南方战线,他甚至把冀州的关键驻军都向南调动了。无论如何,自家的龙兴之地谯郡和颍川是绝对不能动的。这是朝堂大族与他们曹家统治中原的基业,这里弄丢了曹魏内部可就要乱了!………………………………曹睿貌似输急眼了,基本把曹魏在中原的力量统统砸上去。但事实上,他还下诏命颍川驻军停止进攻,迅速回防颍川。汝南可以不要了,南阳也暂时不敢想了。所有淮南力量全都收缩战线,先别让马谡趁势北伐为上选。不过事实上,马谡即便想北伐也没有力量了。水淹三军之后,马谡领兵清剿了剩余溃兵,领兵回到了定颍。战后一清点,自家本部损失最大,三千精锐损失大半。尤其是五百老兵经此一战,仅有两百人尚存。其余部曲损失也不小,全军上下别说继续进攻了,若是魏军这时派军南下,马谡绝对没有力量继续作战了。不过这并不重要,此刻魏军肯定没人敢南下找马谡的麻烦。与此同时,开始不断有好消息传过来,那些困扰马谡的问题开始迎刃而解了。“将军,与王将军在昆阳鏖战的魏军已经撤回定陵,收缩兵力不敢出战。”“将军,宛城守将在听闻将军战绩之后,在城头自焚而死,其部曲开城投降,宛城攻克了!”“将军,伪魏樊城守将在听闻将军大破魏军后弃城而走。吴将军引兵南下,已经顺利接管樊城,并与向将军练手击破襄阳!”整个南阳战场上所有还在抵抗的力量,在马谡的武力威慑下全都怂了。宛城与襄樊防线两个最难啃的骨头不战而降,汉军基本收复南阳全境。堪称无与伦比的大胜。不过此刻,马谡还有一个小小的困扰。以身入局这件事,他该咋向丞相解释才能不挨抽呢?好兄弟的小说,和我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